正文复制
福建日报/2025 年/7 月/4 日/第 002 版要闻
25 年来,逾 120 万人通过旧屋区改造“ 出棚进楼”,福州久久为功推进城市建设
城市更新 生活更新
本报记者 陈欢欢
“ 25 年前的今天, 下午 1 点多, 一天中最热的时候, 我正在帮别人宰杀鸭子, 省长来到我家。蒸笼一样的木板房里,他详细询问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情况,待了足足半小时⋯⋯” 7 月 2 日,在福州棚屋区改造座谈会现场,苍霞棚屋区改造亲历者唐庆旺动情地回忆道。
让老人至今难忘的场景,后来成为改变苍霞社区的重要开始。从此,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改造启动。仅用 400 天,苍霞社区 3441 户近万人全部住上新房,创造了福州规模最大、涉迁群众最多、征迁安置速度最快的历史。
从 2000 年到 2025 年,苍霞棚屋区蝶变,也见证了福州城区旧貌换新颜。25 年间,以“ 一切为了人民” 作为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福州一任接着一任干,从滨江城市到滨海城市、从“ 绿化福州” 到“ 千园之城”、从“ 住有所居” 到“ 全龄友好”,逐步将理想蓝图化为美好现实。
一诺千金
“ 请给群众捎个话,政府会把好事办好。” 2000 年 7 月 2 日,在苍霞棚屋区座谈会上,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一诺千金,苍霞棚屋区改造工程启动。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福州,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供水、道路、绿化等指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苍霞是当时福州一个典型的棚屋区,住房大多由便宜的杉木板拼接而成,且年久失修、旧板横斜,下雨就漏,见风就响,遇火就燃。
那时候,唐庆旺的家在正义路 27 号。一幢 130 多平方米的两层木屋里,住了 7 户 27 口人。唐庆旺一家三口挤在其中一间不足 9 平方米的房间里,吃喝拉撒睡全在逼仄黑暗的屋子里。
“ 我们愿望不高,我们这一代就算了,下一代不能再这样住下去了。” 彼时,唐庆旺的愿望朴素而简单,吐露了棚屋区居民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