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南通日报/2025 年/7 月/3 日/第 A03 版看南通· 要闻
自 3 月以来,72 岁退役老兵沈玉生已寻访到南通地区抗战地标、纪念地 98处,整理出 15 万余字的珍贵史料——
“ 铁脚板” 丈量江海大地 “ 同心忆” 记录英雄故事
本报记者 陈静
一个背包,两瓶水,几个干面饼,一本记录本,一支水笔⋯⋯昨天清晨 5 点半,天刚蒙蒙亮,家住崇川区和平桥街道百花军宅苑小区的 72 岁退役老兵、崇川区市监局退休干部沈玉生又一次踏上了寻访之路。这次,他要寻访的是位于通州区兴仁镇芦花港村的沙淦烈士墓。
今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自 3 月起,这位老人便以“ 铁脚板” 丈量南通大地,沿着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穿梭于城市乡野之间,寻访抗战老兵的峥嵘岁月,探访被岁月尘封的抗战地标,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截至 6 月底,他已寻访到南通范围内抗战地标、纪念地 98处,整理出 15 万余字的珍贵史料,并自掏腰包出版了《寻访抗战足迹,弘扬江海儿女抗战精神》一书。近日,记者联系上这位老人,聆听了那些感人至深的寻访故事。
以“ 铁脚板” 穿梭乡野田间
时钟拨回至 1938 年 3 月 17 日,拂晓,日本侵略军坂冢旅团约五千人,自姚港小学附近的长江边悍然登陆,旋即向着南通城疯狂进犯。彼时,国民X官员与驻军竟望风而逃,致使南通城迅速沦陷。在中国共产X的坚强领导下,南通儿女奋起反抗,展开了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一次又一次英勇地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 每一个地标都是一段历史,每一位老兵都是一本活教材。我们要大力弘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从他们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激励我们在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谈及开展寻访之路的初心,沈玉生如是说。
今年 3 月初,在家人的支持下,沈玉生从主城崇川区开始,开启了南通抗战地标、纪念地以及抗战老兵的寻访。
“ 寻访由近及远。” 沈玉生介绍,他先寻访的是崇川,然后到通州、海门等县(市、区)。而寻访,首先是寻,要有目标。为此,他采取的办法是到各地的烈士陵园,与烈士陵园负责人交谈,让其提供该地区的抗战地标、纪念地信息。然后与该地区的战友联系,让其提供、打听。对于每一个打听到的地标、纪念地,他全都记录在本,一一进行实地探访。
线索有了,然而经过时间的洗礼、城市的发展,大部分抗战地标、纪念地被掩没在了偏僻之
处,寻访并非易事。4 个多月的寻访,个中艰辛一两句都难以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