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 年/7 月/25 日/第 004 版营商环境
构建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
——从市场监管部门查办案例探索整治“ 内卷式” 竞争的突围之路
本报记者  王国明
2025 年 6 月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密集公布了十批典型案例,大部分涉及“ 内卷式” 竞争,案件覆盖产品质量、虚假广告、直播乱象、侵权假冒、网络不正当竞争等领域。记者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案例如同一个个切片,真实展现了市场恶性竞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当企业不再比拼质量创新,而是竞相突破底线时,最终吞噬的是消费者安全、市场秩序与行业未来。为了推动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净化市场竞争生态,需多方协同发力,探索根治“ 内卷式” 竞争的突围之路,构建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
产品质量领域:“ 内卷” 下的安全底线失守
当市场竞争异化为“ 逐底竞争”,产品质量便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价格优势,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甚至公然违反国家强制性标准。这种“ 内卷式” 竞争直接导致大量劣质产品流入市场,严重威胁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破坏市场信任基础,形成“ 劣币驱逐良币” 的恶性循环。它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侵蚀“ 中国制造” 的质量信誉和长远竞争力,将整个行业拖入低质低价的泥潭。
典型案例揭示出冰山一角:在河北凯杰源动力案中,室外健身器材不符合国标且伪造检验报告,严重威胁使用者安全,损害公共设施信任;在四川鑫尚仁消防案中,生产销售大量未经认证灭火器,这些灭火器在火灾中无法发挥作用,隐患巨大;在浙江云和启育玩具案中,榫卯积木存在“ 锐利尖点”,威胁儿童安全;在海南环城电线电缆案中,劣质电力电缆流入工地,大幅增加电气火灾风险;在上海可旺安城桥车行案中,销售非法改装的不合格电动自行车,导致爆燃事故频发,成为城市安全痛点。
产品质量领域的“ 内卷” 是对安全底线的系统性挑战。它让本应保障安全的产品沦为隐患源头,不仅造成即时人身伤害风险,更透支社会对“ 中国制造” 的信心,摧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违法广告领域:虚假繁荣与信任崩塌
在流量为王的焦虑驱使下,虚假宣传、夸大功效、制造焦虑成为个别商家“ 内卷” 突围的“ 捷径”。违法广告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虚构数据、编造故事、滥用权威、混淆概念等手段,误导消费者决策。这种恶性竞争不仅掏空广告的真实价值,更污染消费环境,让消费者陷入选择误区,最终导致市场信号失灵、资源错配,诚信经营的企业反而被边缘化。
“ 话术内卷” 的典型乱象:在成都韩后医美案中,虚假承诺解决肌肤问题,利用外貌焦虑牟利;在郑州市野筋骨贴案中,虚构背景与疗效,欺骗病痛人群,延误病人治疗;在上海颐摩“ 赛乐瑞 pro” 案中,普通食品宣称医疗功效,误导患者;在海口华夏通轮渡案中,捏造信息制造恐慌,破坏绿色出行政策;在上海猩享乐活案中,鼓吹“ 高收益无风险” 租赁,隐瞒风险诱导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