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厦门日报/2025 年/7 月/23 日/第 A07 版健康新闻
以医改创新绘就健康中国“ 区域蓝本”
厦门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走出了一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陈莼 通讯员 张从云 陈艳丰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厦门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改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走出了一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的厦门,不仅实现了居民平均期望寿命 83.62 岁、健康素养水平 39.06%等核心健康指标持续领跑全国,更建成了覆盖闽西南 2400 万人口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城市,在全国公共健康治理能力排行榜中位列第 3,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在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中排名第 5。从构建高水平医疗矩阵到推进分级诊疗,从技术创新突破到数字化转型,厦门以系统性改革破解“ 看病难、看病贵” 难题,为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厦门蓝本”。
7 月 22 日,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广大市民介绍我市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和创新实践。
1 构建高水平医疗矩阵 筑牢区域健康屏障
医疗资源的优质均衡布局,是实现“ 大病不出市” 的基础。厦门市以“ 十四五” 医疗资源补短扩容为契机,通过“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市校合作+老牌医院升级+专科医院突破” 的组合拳,打造了全国领先的高水平医疗矩阵,成为闽西南地区的“ 健康守门人”。
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上,厦门跑出了“ 加速度”。市中医院、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川大华西厦门医院、复旦儿科厦门医院等 4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相继建成,密度位居全国第一。这些“ 国字号” 医疗高地的落地,让厦门乃至闽西南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优质医疗服务——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可开展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关键操作仅需 10 分钟;川大华西厦门医院配备全省首台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治疗系统(磁波刀) ,成功实施全省首例帕金森氏病无创治疗;市中医院则将中医特色诊疗与现代技术融合,成为区域中医诊疗标杆。
市校合作是厦门医疗资源升级的“ 助推器”。通过与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厦大附属翔安医院、复旦肿瘤医院厦门医院、市苏颂医院等一批高水平医疗机构相继落地,为厦门医疗注入“ 新鲜血液”。与此同时,本地老牌医院持续发力: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厦大附属中山医院年就诊量占全市四成,在疑难重症救治中发挥“ 压舱石” 作用;厦大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市仙岳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厦医附属口腔医院等专科医院跻身全国前列,形成“ 综合强、专科精” 的发展格局。
如今,厦门 23 家公立医院中已有 11 家三甲医院,构建起覆盖预防、诊疗、康复全链条的医疗服务体系。 数据显示, 厦门 “ 小病不出社区, 大病不出市” 目标基本实现, 市外患者占比超 40%,医疗服务辐射闽西南 2400 万人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医疗高地。
2 深化分级诊疗改革 打造“ 上下联动” 服务体系
破解“ 看病难”,关键在基层。厦门市以“ 强基工程” 为抓手,创新“ 区域医联体+专科联盟+专病防治中心” 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起分级诊疗的“ 厦门蓝本”。
在医联体建设中,厦门充分释放公立医院的牵头引领作用。高水平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
实现双向转诊全覆盖,形成“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的就医格局。为让慢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