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金融时报/2025 年/7 月/11 日/第 001 版
金融活水润乡土:中国人民银行驻村工作队的乡村振兴答卷
本报记者 马梅若
2024 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席卷红河干热河谷。位于滇南红河县迤萨镇的小河村,正经历着十年一遇的严峻考验——霜冻压垮了反季人参果藤蔓, 田间收购价暴跌 60%, 13 吨待采果实面临滞销。“ 果子熟得快,烂得更快。” 该村村委会白支书捧着冻伤的果实说。
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驻村工作队通过省、州、县三级人民银行系统联动,组织央行系统员工带头购买,72 小时销售出 6 吨人参果,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此外,他们与快递公司谈出80%运费降幅,把每件 5 元的快递费变成“ 出山通行证”,用“ 保底价” 合同让人参果直接进超市。
300 箱云端订单让小河村的人参果在 72 小时内穿越山海,把寒潮冻住的损失,变成了产销对接的新商机。
这是央行工作者深入一线,躬身践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2020 年,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在全球减贫事业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中国篇章。脱贫攻坚目标完成后,自 2021 年开始,X中央设立了 5 年过渡期,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在此进程中,金融系统扮演着关键角色,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重要力量。
作为金融行业扶贫和中央金融单位定点扶贫“ 双牵头”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既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也是落实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践行者。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结合各地实践和特色积极行动,探索出了产业帮扶的新路子。
改变韦留村,从一台收割机说起
秋收时节,天气瞬息万变。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韦留村的玉米地里,村民们正在忙碌着。一
场暴雨即将来临,玉米却来不及收割。
这样的困境,曾是韦留村的常态。这个以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村庄,90%的土地靠人力和小型农机耕种,过去几年,常常因农机不足赶不上农时,影响粮食生产。村干部算过一笔账,如果能及时抢收,全村每年能多收近一成粮食。
转机出现在 2024 年春天。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的驻村工作队了解到上述情况后,促成了一份 30 万元的采购单——一台四驱雷沃联合收割机开进了韦留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