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XX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精品)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全面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特别是启动《2025年XX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百日会战”宣防方案》,动员全区上下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态势,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刚才,XX同志通报了今年以来我区的工作情况,XX同志解读了“百日会战”宣防方案,市场服务中心和建设银行XX支行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担当。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严峻形势,以高度的ZZ自觉扛起反诈担当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当前危害最广泛、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问题。其不仅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更冲击社会诚信体系,影响社会大局稳定。近年来,全区各级各部门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持续加大打击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公安机关连续破获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案件,金融、通信等行业监管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反诈宣传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社会反诈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区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奋战在一线的公安干警和基层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形势依然异常严峻复杂,任务极其艰巨繁重。可以用“三个高位”和“三个短板”来概括。
一是案件总量和财产损失仍处高位。从掌握的数据来看,我区面临的压力不减反增。根据推演分析,2024年,我区共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100余起,群众财产损失高达1.8亿元。而进入2025年上半年,这一势头不仅未能有效遏制,反而呈现出新的增长点,立案数同比上升了12%,涉案金额更是激增25%。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血汗钱被席卷一空,是一些群众因此陷入生活困境,甚至引发次生悲剧。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距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工作成效尚未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
二是犯罪手段迭代升级,作案模式呈现新高位。诈骗分子利用人工智能(AI)、“VOIP”虚拟通话、区块链、伪基站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翻新犯罪手法。从“AI换脸”冒充熟人到“ETC卡禁用”的精准钓鱼,从“共享屏幕”下的资产窃取到投资理财、网络刷单、虚假购物等传统骗局的“剧本”升级,诈骗活动的迷惑性、欺骗性越来越强,令人防不胜防。特别是针对学生、老人、企业财会人员等特定群体的精准诈骗持续多发,暴露出我们防范工作的薄弱环节。
三是涉诈黑灰产业盘根错节,源头治理处于攻坚高位。电信网络诈骗已形成分工明确、跨境流窜的黑灰产业链。上游有非法获取、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料商”,中游有开发诈骗软件、搭建技术平台的“号商”,下游则有负责引流推广、洗钱转移的“水房”。这些黑灰产业如同附骨之疽,为诈骗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虽然“断卡”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跑分”平台、虚拟货币洗钱等新问题层出不穷,斩断犯罪链条的难度持续加大。
与严峻形势相对的,是工作中存在的“三个短板”:
第一个短板是行业监管存在漏洞,源头治理仍需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了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的反诈主体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实名不实人”的电话卡、银行卡问题仍未根绝;一些互联网平台对涉诈引流信息、虚假APP的审核把关不严;部分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这些都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个别行业部门存在“重发展、轻监管”的倾向,对反诈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未能将法定职责完全落到实处。
第二个短板是宣传防范精准性不足,全民防线尚不牢固。虽然反诈宣传铺天盖地,但从居高不下的发案率看,宣传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