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投资结构变化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的xx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20xx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起始年,为深入了解今年以来全省投资结构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摸清投资结构、投资效益、转型升级方面突出的亮点、存在的不足、发展的短板,分析当前投资发展“质”的情况,研判投资结构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先导作用发挥情况,为下一步优化全省投资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省统计局从9月份开始组织开展投资结构变化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情况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扩大有效投资取得新突破,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调研表明,今年以来,贵州省坚持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围绕稳投资、稳增长、优结构、促脱贫,全力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取得新突破,强动能、补短板、促效率,充分发挥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总体呈现投资结构优化、投资效益提升、转型升级加快的特点,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持续较快增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正向的促进作用。
  (一)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持续调整,引导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1、一产投资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产业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场硬仗”,围绕“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牢牢把握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农业产业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农业投资不断加大,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初步形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1-10月,全省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9.1%,较全部投资增速快13个百分点,一产投资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4%,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一是加强规划引领产业发展走向规模化。按照《贵州省农业产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着力发展蔬菜、茶园、食用菌、生态家禽和中药材五大产业。今年以来,全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附加值较低的玉米等传统农业种植面积调下来,通过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加大对地改良、农业大棚、农业基地(园区)投入力度,引导农户将收益高、见效快的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作物种上去。如盘州市不断深化拓展“三变”内涵,对扶贫产业进行补链强链,不断缩减传统农业规模,调减玉米种植,发展为“人民小酒”供原材料的高粱种植。2018年新增高粱种植面积2.04万亩,已完成调减玉米面积55.94万亩。计划总投资12.35亿元的关岭县“关岭牛”项目,形成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有效提升农民收入。黔西南金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金州龙”蔬菜品牌,芥蓝、迟菜心等多种高端蔬菜品种,远销新加坡、韩国、香港、澳门、广州等地。1-10月,全省种植业、畜牧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36.4%和19.7%,增速分别比全省投资增速高20.3、3.6个百分点。二是发挥优势引导产业发展走向专业化。按照“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各地结合自身优势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如龙里县抓住实施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的大好机遇,将刺梨发展成为该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该县刺梨种植面积达24.5万亩,年产刺梨鲜果10万吨,产值达4亿元,覆盖农户10163户。研发出刺梨汁、刺梨干、刺梨精粉等20多种品牌,其中“龙里刺梨”“龙里刺梨干”相继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三是三产融合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再升级。以园区为依托,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引进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整合财政资金12.3亿元用于完善园区水电讯路等基础设施,种植猕猴桃10.05万亩,引进2家科研机构,建成产学研基地2个,建成库容13400立方米保鲜库4座。按照“农旅一体化、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米箩现代农业观光园和猕猴桃深加工建设,围绕园区已建成100亩垂钓池、100亩玫瑰花园、20000平方米采摘观光大棚、6300平方米生态餐厅、2000平方米接待中心等,已具备“吃、住、行、游、购、娱”功能。
  2、二产投资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全省大力实施“双千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外实力强、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对传统产业企业实施改造升级,深入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投资稳定增长,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1-10月,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一是“千企改造”带动传统产业转型。贵州省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断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在收获金山银山的同时,守住绿水青山。紧紧围绕“节能环保与安全改造”专项工作,把节能降耗作为倒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转型升级重要抓手,大幅度提高磷石膏、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推进能源、有色、建材等重点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1-10月,全省“千企改造”工程启动实施企业1513户、涉及项目1892个。1-10月,全省高耗能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9%和3.2%。高耗能行业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3.3%,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二是“千企引进”助推新兴产业培育。贵州省从瞄准世界一流高端企业入手,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及时跟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引进更多国内外优强企业,带动现有企业转换发展理念脱胎换骨,加快培育发展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截至目前,奥地利多贝玛亚索道公司、德国思爱普、美国温德克等优强企业,苹果公司、中国电子科技、北京王府井等500强企业已在我省落户,为培育更多产业领头羊打下坚实基础。1-10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6.9%,增速高于全部投资增速0.8个百分点。三是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相融合。今年以来,全省持续利用大数据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动能,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相融合。位于贵安新区的贵州华金润科技集团公司,该公司的智能制造车间配置了手机整机全自动生产线设施设备,通过大量采用先进传感器定位控制技术与模块设计,可随时根据生产工艺调整生产线各工位及生产流程。1-10月,全省装备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3.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上年同期增长31.3%。
  3.三产投资持续改善经济结构。今年以来,全省“三二一”的产业投资格局不断巩固,第三产业投资占主体地位,产业形态上呈现出从低级向中级、高级不断攀升的特征,全省投资结构持续改善引导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1-10月,全省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6.2%,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3.9%,表明全省投资的支撑80%以上来自第三产业。一是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投资增长快速。全省深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品质,不断加大服务业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在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保障上下功夫,着力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1-10月,全省生活性服务业投资增长18.4%,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27.3%,比上年同期上升15.9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36.5%。二是消费升级投资增长快速。随着消费、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等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有效供给持续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不断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稳步前行。如遵义市充分挖掘红色文化、长征文化、酒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建成了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务川仡佬文化产业园、新蒲大学生文化创意创业园项目,打造了务川龙潭古寨,播州尚嵇乌江古村落,丙安古镇等一批文化创意街区和小镇,有效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示范企业快速集聚发展,引进凯荣乐器制造、黔北民俗文化体验馆、大西南(中国)影视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文化产业项目40多个,签约资金达200亿元。1-10月,全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40%,健康养老服务投资增长48.5%,教育培训服务投资增长39.5%,增速分别高于全省投资增速23.9、32.4、23.4个百分点。三是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长快速。全省围绕制造业发展,加大为企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能力,加速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如贵州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和建设“砼智造—高性能混凝土信息化产业平台”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业示范项目;贵阳市观山湖区苏宁云仓项目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58504平方米,预计将直接或间接带动1000个就业岗位,同时,结合苏宁自身平台资源优势,以物流基地为辐射,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链的智慧物流园区。1-10月,全省高技术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5.3%,其中,互联网平台服务、信息传输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59.4%、35.3%、44.3%、21.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9.2%。
  (二)“三块长板”投资力度不减,强长板成效明显
  1、大数据相关产业投资力度不减。贵州以建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载体,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破除信息基础设施瓶颈,促进数据资源“聚通用”,全面推动大数据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如腾讯控股正在贵州建立其最大的数据中心,并将以此挖掘大量的数据资源,支持包括其自身在内的多项相关业务。“贵州的温度和湿度都非常适合数据存储,我希望在这里建立最具价值和重要性的数据资源,比如工业云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