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年轻干部是X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X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X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始终把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反复强调要从严从实加强教育管理监督,引导年轻干部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更是关乎X的事业薪火相传、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今天,我围绕“强化年轻干部作风建设培养过硬合格接班人”这一主题,从重要性、问题短板、提升路径三个方面,与大家作一次深入交流。
一、提高ZZ站位,深刻认识强化年轻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作风建设是X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关乎X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对年轻干部而言,作风不仅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更是永葆ZZ本色的“护身符”。我们必须从ZZ全局和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年轻干部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是这是确保X的事业薪火相传、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但对我们X而言,事业的传承不是简单的“代际更替”,而是红色基因的赓续、优良作风的传承。从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到改革开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再到新时代“脱贫攻坚、抗疫救灾”中的担当奉献,X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X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的“精神密码”。年轻干部作为“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的新生力量,正逐步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成为X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他们的作风状况,直接决定着这支队伍能否接好“接力棒”、跑好“新征程”——如果作风过硬,就能在复杂形势面前保持清醒、在风险挑战面前敢于斗争;如果作风滑坡,不仅个人会走偏行歪,更会影响X的形象、动摇X的执政根基。“年轻干部的作风状况,直接体现着年轻干部的水平和整体形象,决定着这支队伍的健康成长,对X和人民事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把年轻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关键环节,确保X的事业在一代代人手中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这是推动全面从严治X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的关键举措。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打出作风建设“组合拳”,从制定纪律规定破题,纠“四风”、树新风,X风政风为之一新、X心民心为之一振。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的风险始终存在,尤其是年轻干部群体,由于X性历练不足、社会阅历较浅、基层锻炼不够,对“围猎”腐蚀的警觉性不高、对纪律规矩的敬畏心不强,更容易成为作风问题的“易感人群”。市纪委监委通报中提到,一些年轻干部“对‘围猎’腐蚀警觉性不够,严格遵规守纪意识不强,作风防线容易失守”,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全面从严治X没有“休止符”,也没有“旁观者”,年轻干部作为干部队伍的“未来”,其作风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全面从严治X的“下半场”能否交出满意答卷。只有把年轻干部的作风管严抓实,才能推动全面从严治X真正覆盖到“神经末梢”,实现管X治X从“关键少数”向“绝大多数”的延伸,营造风清气正的ZZ生态。三是这是扛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任、担当时代使命的现实需要。X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年轻干部身处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见证者”,更是“建设者”,他们的作风直接影响着干事创业的成效——如果秉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就能扎根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如果沾染“浮躁虚夸”的习气,就会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延误发展时机。市纪委监委通报中的调研数据显示,很多年轻干部“不缺知识学历、不缺聪明才智,缺的是与广大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经验,缺的是解决难题的实践能力”。当前,我们面临着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乡村振兴需要年轻干部扎根一线、产业升级需要年轻干部开拓创新、基层治理需要年轻干部服务群众,这些都对年轻干部的作风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强化年轻干部作风建设,才能让他们在“吃劲岗位”上扛重活、打硬仗,在“热锅上的蚂蚁”“烫手的山芋”中练就过硬本领,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坚持问题导向,清醒把握当前年轻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短板。近年来,在X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级X组织的努力下,年轻干部队伍整体作风是好的,绝大多数年轻干部能够牢记初心使命、积极担当作为。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等因素影响,部分年轻干部在作风建设上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甚至引发更大的风险隐患。一是学风不正,理论武装“虚化”,学习与实践脱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X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对年轻干部而言,学习不仅是提升能力的途径,更是坚定理想信念、锤炼X性作风的基础。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年轻干部在学风上存在明显偏差,主要表现为“五种倾向”,一是“不学”的惰性。一些年轻干部认为自己学历高、知识新,“不学习也能照样工作”,对ZZ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把学习当作“额外负担”,满足于“吃老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X的创新理论不愿学、不深学,导致ZZ站位不高、思想觉悟不深。二是“浅学”的浮躁。有的年轻干部学习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满足于“文章网上抄、观点别人给”,对理论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一知半解,既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不了解X的方针政策的来龙去脉,遇到问题时“脑中无策、手中无招”。三是“空学”的形式。部分年轻干部把学习当作“装点门面”的工具,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开会时“说起来头头是道”,工作中“做起来步步维艰”;写材料时“引经据典”,解决问题时“束手无策”,导致学习沦为“走过场”“摆样子”,没有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能力。四是“死学”的教条。有的年轻干部搞“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不顾实际情况照抄照搬、照本宣科,把“理论对号”当作“工作方法”,比如在落实上级政策时,不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措施,而是“一刀切”“一锅煮”,导致政策执行“中梗阻”,甚至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五是“假学”的功利。少数年轻干部把学习当作“晋升的敲门砖”,不实实在在学知识,而是为了“混文凭”“凑学时”,把学历、证书当作要求组织提拔的“资本”,学习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提升自己、服务群众,而是为了个人利益,完全背离了学习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