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陇东报/2025 年/7 月/1 日/第 004 版农文旅融合
缩小城乡硬差距
提升发展软实力
——环县木钵镇关营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纪实
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距高铁站 1.5 公里,打通出省通道;距高速路口 1 公里,接入区域动脉;距县城 6 公里,编织城乡互动走廊;史呈林等民间艺术家令道情皮影戏焕发新生,将村庄锻造成文化磁场;设施农业精准布局,既守牢农耕文化根基,又注入科技动能,使生态价值转化为文旅资本⋯⋯
近年来,环县木钵镇关营村紧扣“ 吃、住、行、游、购、娱” 全要素布局,探索“ 农+文+旅”融合路径:以农为根深植沃土,以文为魂浸润田园,以游为翼助推发展,精准把握城乡要素流动规律,重构乡村空间价值体系,积极发展近郊经济,催生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持续升温。
文化铸魂润乡村
家乡是根,故土是本。
关营村本是环县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因为道情皮影戏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史呈林而声名鹊起。
史呈林出生于关营村道情皮影世家,7 岁随父亲史学杰学习演唱道情皮影戏,16 岁即可挑线献艺。1987 年秋,以史呈林为首的“ 中国甘肃民间道情皮影艺术团” 远赴意大利演出,这门东方艺术首次亮相国际舞台,被赞誉为“ 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
这份文化基因,被镌刻进关营村的村史里,使“ 名牌” 效应成为壮大文化旅游的根基。从村名由来到村史村情,从乡风民俗到产业布局,从荣德尚贤到经济发展⋯⋯关营村的发展历程和时代变迁或按时间轴线、或按详略轻重,突破传统展馆限制,分门别类地通过 18 个露天展板,全景式展示在人们面前。
1937 年关营村有了第一所学校——私塾;1973 年,关营大队集体购买了第一辆“ 铁牛” — —拖拉机;2009 年关营村建设了文化广场、村级卫生所和文化屋;2023 年关营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一篇篇文字,一张张图片记录着关营村发展的根基与脉络,折射出一域一地的发展变迁。
村史村事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农文旅融合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