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河南日报· 农村版/2025 年/7 月/18 日/第 001 版
南乐县千口镇 用红色资源夯实振兴根基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段宝生 通讯员 刘广凡 郭敏 李娜
核心提示
80 多年前,“ 武联防” 呐喊声荡气回肠,保家卫国的战士如星光闪烁;如今,济郑高铁的汽笛划破长空,被唤醒的乡野欢声不断。瞅,一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丰收图景;听,红色研学基地传来琅琅书声。一幅赓续红色血脉、坐拥枢纽通衢、产业蓬勃兴起、治理智慧创新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在南乐县千口镇乡野大地恢宏铺展。
红色血脉铸魂
从抗日堡垒到精神地标
来南乐县东南边陲的千口镇,看徒骇河蜿蜒勾勒出的豫鲁交界。
80 多年前,韩青竹等革命志士在这片热土上创建“ 武联防” 抗日联防区,至今仍传颂着“ 六村联防、寸土不让” 的英雄传奇。1942 年,在日伪军疯狂扫荡的严峻形势下,张庄集、李家村、樊村、杜家村、武家村、闫村六个村庄在冀中军区南进支队的指导下,构筑起一道“ 全民皆兵”的抗日防线。联防区内,军民同心修筑寨墙工事、开挖纵横地道、设置护村沟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这里创造了“ 不纳一粒粮、不交一文钱、不出一个夫”的奇迹,成为南乐县抗日政府和二区领导机关赖以生存的“ 红色堡垒” 与“ 安全岛”,更是部队休整、伤员疗养、物资储备的重要基地。开国上将宋任穷、苏振华、杨勇、杨得志等均在此工作生活过。
作为冀鲁豫边区抗战的重要堡垒,如今正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新身份焕发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