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5 年/7 月/4 日/第 005 版调查研究
让优质养老服务在“ 家门口” 可及可享
——全国政协“ 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 专题调研综述
本报记者 张佳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6 月 9 日至 12 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 专题调研组赴贵州省开展调研。期间,调研组深入贵阳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市等地,走进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农村“ 长者食堂” 等,了解当地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推出的务实举措,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谋良策、出实招。
系统抓 养老服务资源下沉
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有何特殊?简单来说,它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子女赡养,是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伴随着当前家庭规模缩小,以及大众对社区服务、专业照护需求的增多应运而生。实践中已出现“ 中心+站点” 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以及“ 一老一小” 服务综合体等新型业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将发展养老服务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据了解,目前贵州全省共投入运营县级养老机构 137 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 641 个;全省投入运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 1350 个,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站 1010 个。
花木葱茏掩映下,调研组走进贵阳市南明区幸福里长照之家,它是南明区首个公建民营的养老项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长照之家提供医养融合、全龄全护的综合性养老服务,设置床位 350 张。
“ 是否开展了上门助餐、助洁等服务?” 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纪南问道。
随后得到答案:这里还管理运营着附近 18 个嵌入社区的养老服务站点,上门服务老人家庭约
500 户。
“ 把养老相关的社会资源集成到社区附近,老人有信任感,不用离开熟悉的环境就能享受到日间照料、学习娱乐、上门服务等,这是‘ 养老不离家’ 的幸福。” 全国政协常委,民政部原副部长、X组成员唐承沛感慨。
走进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元社区养老服务站,“ X的光辉照万家 社区食堂人人夸” 的锦旗映入眼帘。社区X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袁琴告诉调研组,该养老服务站采用公建民营的方式引入养老机构,通过财政补贴一部分、对外盈利一部分、老人自费一部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低偿餐食和免费送餐服务,受到一致好评。
在 86 岁独居老人王奶奶的家中,调研组了解到金元社区还成立了“ 小棉袄” 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经常走访慰问辖区高龄老人,陪同说话解闷。此外,社区网格员、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同志也会定期入户走访高龄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解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