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经济时报/2025 年/6 月/18 日/第 007 版特别报道
广州开发区:破立之间见未来
本报记者 张李源清
从一片蕉林蔗地起步,40 余年能“ 种” 出什么?
作为首批国家级经开区之一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 广州开发区” )是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综合实力居全国经开区第二。,会员享受50万+最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2025 年 1—4 月,广州开发区新登记经营主体 2.66 万户,同比增长 69.13%;新登记注册资本超千万元企业数量持续攀升,注册资本规模同比增长 83.44%;实有经营主体从 2020 年的 16.6 万户跃增到 30.16 万户。
增量的背后,是质量的提升:全区聚集各类高端研发机构 1397 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超 3100 家、高新技术企业超 3000 家,研发投入强度超 6.8%。
在新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复杂形势下,刚走过四十峥嵘的广州开发区,如何破局“ 不惑之年” ,实
现“ 二次创业” ?
饮“ 头啖汤” 敢闯“ 无人区”
1987 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开创了全国经开区立法的先河。此后 37 年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例》多次补充修订。2024 年 11 月,为更好推动开发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立法破解开发区发展瓶颈,《条例》第四次修订实施。
《条例》的新修是新时代开发区对“ 依法治区” 理念的延续。早在建区之初,广州开发区就推动了法规条例、土地出让、园区服务、人才公选等多个领域创新的“ 全国第一”。
“ 比如‘ 秒批’ 政务服务、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产业链‘ 链长制'等改革,大大降低了制度性交易的成本。” 视源股份X委书记、首席战略资源官段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公司位于广州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智能制造基地建设过程正是受益于此。 该基地全面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
50 亿元,而得益于此项目,海外客户大大增强了对视源产品和服务的信心,2024 年海外营收同比增
长达到 17.51%。
回顾广州开发区发展历程,“ 首个”“ 首项” 等字眼频现:在全国开发区“ 摸着石头过河” 的建设初期,广州开发区率先开展土地使用权转让,率先开展招商体制改革,蹚出一条开发开放之路;在深化改革的创新浪潮中,这里举办全国首届留交会,成立首个区级营商环境改革局,创建首个“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示范区,首创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体制;在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广州开发区打造中新合作标杆建设知识城,响应国家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建设海丝城,不断拓展开放广度深度,走出一条多元共赢之路⋯⋯这些都是作为开发区承担改革创新使命、 充分发扬首创精神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