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5 年/7 月/7 日/第 005 版调查研究
精准把脉纾民困

开源引流润人心
——全国政协“ 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综述
本报记者 赵莹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慈善事业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必须充分激发全民的爱心、调动全社会的热情,使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 ,会员享受50万 +最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好地适应慈善事业出现的新情况,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进一步优化慈善领域制度设计,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X中央常务副主席杨震日前率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赴甘肃,围绕“ 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开展调研。
5 天时间里,调研组深入嘉峪关、酒泉、张掖,重点调研当地慈善组织运行机制、公益项目实施成效及社会力量参与模式,着眼国家慈善事业发展大局谋划制度创新,为探索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实践路径。其间,调研组开展以慈善捐赠为主题的委员履职“ 服务为民” 活动,协调中华慈善总会向有关方面捐赠运动衣物、常备药品及帮扶资金,助力民生改善和健康中国建设。
模式创新 善能涌动
6 月的晨光洒向祁连山脉,嘉峪关市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中心明亮的教室里,康复教师杨顺兵正耐心引导 3 岁半的图图(化名)进行每日的言语康复训练。
“ 从完全回避到现在能够主动眼神交流,孩子进步特别大。” 杨顺兵说,得益于嘉峪关市孤独症儿童关爱政策,服务中心配备专业评估系统,给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的同时,中心设有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并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等服务,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协同助残的良性循环。
“ 在政府政策引领下,通过整合社会各界爱心资源,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协同的残疾人服务新体系,实现了服务模式的创新突破和服务效能的持续提升。”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程凯在调研时表示,“ 这种创新实践让残疾人服务更有温度、更具实效。”
对于残疾人群体而言,稳定就业始终是最为迫切的民生期盼。 当调研组走进嘉峪关市残疾人职业康复中心、 大友嘉慈防护科技公司的就业工坊和生产车间,驻足酒泉市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技能培训现场,一幅幅希望的图景徐徐展开——
心灵手巧的残疾朋友专注地缝制鞋垫、扎制灯笼、雕刻银饰、编织篮筐背包、生产劳保用品⋯ ⋯ 这些特色就业项目不仅为残疾群体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更让他们在劳动中重拾生命尊严,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正是“ 结对帮扶· 爱心甘肃” 工程结出的丰硕果实。一次次面对面地真诚交流、手拉手地温暖相伴、心贴心地深情帮扶,如春风化雨般,汇聚起扶孤助残济困的爱心力量。
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李世杰表示,要创新运用“ 互联网+慈善” 新模式,推动帮扶工作从单一物资援助向“ 物质保障+技能赋能+精神滋养” 转变,构建精准对接、长效运行、温暖传递的现代帮扶体系,让每一份爱心都能精准滴灌,让每一个帮扶对象都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