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各界导报/2025 年/7 月/10 日/第 001 版
向新转变 建强高等教育“ 主阵地”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综述之二
本报报道组
截至 2024 年底,全省共有 111 所高等院校,其中 8 所高校、20 个学科入选国家“ 双一流”建设名单;全省“ 三项改革” 累计单列成果 10.6 万项,转移转化 3.6 万项;2024 年,陕西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分别居全国第四和第十⋯⋯
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如何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高质量学科教育、科学研究,筑牢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之基?7 月 7 日至 8 日,在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围绕“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议题,与会人员聚焦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协商议政、建言献策。
夯实创新发展的“ 底座” 根基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实力、学术地位、核心竞争力和
服务国家社会的能力,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撑。
“ 拿计算机应用学科来说,近期的一些突破性创新成果产生在企业而非高校,这与高校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滞后于市场发展有关。 ” 分组讨论中,省政协常委、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吴晓军现身说法,指出目前高校部分学科设置、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他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以地方优势产业和发展方向为框架,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建设机制。同时,密切高校与产业园区、企业的联系对接,因需施教强化支撑,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