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2025年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专题调度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调度会,主题非常明确,任务也十分紧迫,就是聚焦我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调度、深入的剖析和系统的部署。昨天,镇X委已经传达了区级会议的最新精神,全镇上下必须深刻认识到,管好用好集体“三资”和乡村振兴资金,不仅是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严肃的ZZ责任,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X和政府在基层的公信力,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成败。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直面问题,以清醒的认识把握当前工作的严峻性与复杂性
近年来,我镇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资产运营、资源开发、资金使用等方面,总体上是规范有序的,为改善民生、建设和美乡村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在去年9月,我镇还专门组织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培训,旨在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成绩不能掩盖问题,发展更不能回避矛盾。从近期区委巡察、专项审计以及我们正在开展的自查自纠工作情况来看,我镇在“三资”管理和资金监管领域依然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短板和漏洞。刚才,分管同志已经分别通报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两个专项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点出了一些具体问题,听了之后,我感到心情是沉重的。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个别村、个别项目上,但反映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弊病。综合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务管理不规范,制度执行“挂空挡”。一些村的财务管理依然停留在较为粗放的水平。有的存在白条抵库、大额现金支付等现象,账目设置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准确,导致账实不符、账不符。根据前期排查,全镇有超过15%的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财务手续不全、原始凭证不合规的问题。全国范围内的整治行动也表明,财务管理不规范是普遍性问题,有些地方甚至追回了上百万元的不规范支出资金,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认识到,财务制度不是挂在墙上、锁在柜子里的摆设,而是保障集体资金安全的“高压线”。第二,资产资源处置不透明,集体利益有流失风险。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是农民群众的“家底”。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村在资产发包、租赁、出让过程中,存在程序倒置、未经民主决策、合同要素不全、租金标准明显偏低等问题。我们排查发现,全镇有近20份集体经济合同存在瑕疵,个别合同一签就是二三十年,租金标准远低于市场价,严重损害了集体利益。有的闲置资产长期“沉睡”,没有得到有效盘活,既是资源的浪费,也是发展机遇的错失。其他地区的经验显示,通过专项整治,仅一个市就清理了712份问题合同,收回土地资源超过8700亩,这充分说明规范合同管理、盘活闲置资产的巨大潜力。第三,项目资金监管不到位,使用效益打折扣。近年来,上级投入到乡村振兴领域的资金逐年增多,项目也越来越多。但资金拨下去了,项目建起来了,后续的监管和效益评估却没能及时跟上。有的项目重建设、轻管护,建成后缺乏长效管护机制,成了“半拉子”工程或“形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