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体制内生存,你得学会藏拙,有能力也要收着点,千万别显得太能干,不然你会被周围人孤立
在体制内生存多年,无数血泪教训给我启发,有能力也要收着点,千万别显得太能干,要学会藏拙。
体制内混,最忌讳的是啥?不是别的,而是你太能干了,你啥都会。
“小X啊,这个材料我看只有你能写,明天一早就要。”
“小X,市里要搞个演讲比赛,大家都看好你,你去参加吧!”
“小X,单位要剪辑一个视频展示工作结果,你先试着弄一下。”
听到这个,有人该跳出来喊冤了,寻思能干不是优点吗,组织不是最需要能干的人吗?
如果你这样想,就是典型的学生思维。组织需要你能干,但前提是在特定岗位、特定环境下展现。
你要真能干,也要学会藏拙,关键时候展示出来。
否则你天天都显能干,迟早让人视你为眼中钉,别人会把你当为竞争对手,就你能耐,就你想进步,就你爱表现。
那些平时雷厉风行、把工作搞得热火朝天的人,真到了提拔的时候反而容易被刷下来。
我有个哥们,业务能力一流,在单位也算数一数二的。这没啥,关键他还是个工作狂,没日没夜地猛干,每回开会汇报业绩都是长篇大论,措辞还特别刺耳,啥“我们单位就数我业绩好”、“有我在这摊子不会垮”。
其实,这反映了机关单位里的一种现象,就是千万别显得自己太能干,否则就是给自己挖坑。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
一、你越能干,就越让你干
体制内升迁提拔,跟你干多少工作没半毛钱关系。并不是干得多就能得到提拔,你越能干,你干的就越多。
你不是很能干吗,那么各种工作都会找上他。
同事会觉得,这个人爱抢风头,爱表现,想进步,干脆把活都推给你。
“领导,这个材料我能力有限写不来,还得小X出马才行。”
“王姐,您这年纪别干这些细活了,让小X去干吧。”
............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总之,该干的不该干的活都会找上门。谁让你这么能干呢?这不活该嘛!不要显得自己太能耐。
二、能者多劳,纯属扯淡放屁
体制内,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能者多劳”。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到多劳的事,和多劳的对象。
如果领导是个能给牛吃草的人,那多劳也没什么,毕竟有所回报;如果多劳的事是有利于自己成长进步,那多劳也没什么。
况且,能干的人,福利待遇未必比别人更高,却要承担更多的工作。
有时候,干得多错的就多。
当你出错了,别人背后还会嘲笑你,你不是挺能耐的吗,你不是能力很强吗,你不是博士生吗,这点小事都搞不定。
更要命的是,面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你还不能随便拒绝。
能者多劳吗,你能力强,研究研究总能出结果。
一旦你说了个“不”字,就会有无数指责的声音,说你不负责任,能力不行。
甚至还有人认为你看菜下碟,狗眼看人低,故意不帮忙。这不妥妥地成为“冤大头”吗?
三、不要用全力,万事留几分力
学生时代,如果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班级前五名,也不见得非常好。
一旦你某一天发挥失常,考到了班级十名开外,大家都觉得你退步了,令人失望。
因为,这给了老师和家长很高的期望值,觉得这个孩子只有考到100分才行。
其实,工作也是如此,刚进入职场你不要一上来就用力,10分的力,你用了9分,每次都能把工作完成得漂漂亮亮,这样会提高领导对你的期待值。
要是哪次工作完成得不好,领导就会觉得他不够用心,从而产生看法。还博士呢,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你也不要10分的力用了1分,领导会认为你这个人能力不行,烂泥扶不上墙,太垃圾。
最好是中开高走,用5分的力,然后一步步进步,6分、7分、8分,逐步提高领导对你的期待值和好感。
综上所述,体制内那些工作能力很突出的人,付出与收获往往不匹配,性价比并不高。
而且,一旦被定义为能人,很容易陷入各种繁琐的工作而无法自拔。
总之一句话,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有能力也要藏着掖着,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懂得收敛、藏拙,才是生存之道。
不然,哪怕你真有贾宝玉那般的才情,没有一定的智慧和方法,早晚也得栽在“红楼”。
在体制内,有能力是优势,但过于显山露水就是致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