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级赋能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高规格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级赋能工作会,目的在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全面落实X中央战略部署及省委、市委最新工作要求。此次会议,将系统回顾奋斗历程,深度研判形势任务,精准部署未来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凝聚更广共识、拿出更实举措、激发更强动能,奋力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七连冠”辉煌基础上,实现向更高层次“城市文明”内涵式增长的全面跃升,为我市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筑牢更加坚实的精神根基。刚才,几家单位的交流发言聚焦实际问题、分享创新经验、明确发展路径,思考深入、举措有力,极具启发意义和实践价值。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明辨转型大势,锚定文明坐标,深刻把握从“荣誉驱动”到“价值内生”的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这是我们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全市上下近年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方针,笃行不怠、接续奋斗,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铸就了城市发展史上的璀璨里程碑。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千万市民同心同德、砥砺奉献的结晶,是城市综合实力与文明素养的集中彰显,多项开创性实践更赢得了中央文明办及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认可。可以说,我们走出了一条契合XX特质、彰显时代风范的精神文明建设特色之路,为城市能级跃升注入了澎湃的精神动力和丰厚的道德滋养。步入“后七连冠”时代,我们必须理性洞察、精准识变。
(一)价值引领工程:筑牢城市文明的精神内核。建设高水平“城市文明”,首要在于构筑强大而持久的精神价值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系统发力。一是理论武装铸魂聚力。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普及体系。强化理论阐释精准度,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和鲜活载体,将其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讲透彻、说明白,使之成为全体市民的思想罗盘和行动自觉。深化“四史”宣传教育,用好用活本地红色资源和历史传承,增强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坚持正面引导为主,激浊扬清,唱响主旋律,营造正气充盈、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打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道德建设成风化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创新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放大榜样感召力,弘扬真善美,激发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将道德要求有机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学生守则,强化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准和信用水平。三是实践养成塑造新人。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爱心XX”品牌提档升级,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内涵。聚焦市民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强化法律法规对不文明行为的刚性约束,辅之以宣传引导和柔性治理,引导市民从点滴做起,知行合一,在参与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城乡善治图谱:破解融合发展关键瓶颈。城乡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我市迈向高品质“城市文明”的主要瓶颈。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作为城乡融合的关键点和城乡文明的交汇点,必须作为攻坚重点来抓。一是深化治理体系再造。坚持高位推动,严格对标落实《XX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全覆盖”年度目标。强化“市区镇居”四级联动治理架构,压实主体责任,优化权责清单,完善工作闭环。全面推行精细化网格管理,探索网格员、安全员等职能整合,推动管理服务扁平化、高效化。总结推广X建引领基层治理、“大物业”统管、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等成功经验,鼓励基层首创,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多元化治理模式。完善村民(居民)自治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治理效能。二是推动文明要素融合嵌入。破除治理与创建“两张皮”,将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深度植入治理各环节。在治理标准制定、村规民约修订、物业服务规范中,有机融入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生态保护、诚信经营、遵纪守法等文明内涵。探索建立量化考核与柔性激励相结合机制,如借鉴推广道德积分管理等,将文明素养提升与村民、租户的切身利益相挂钩,使抽象的文明要求转化为可感知、可触达的行为引导和物质激励,激发参与热情,实现环境改善与人文提质的良性互动、螺旋上升。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优质供给。优化城中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补齐短板,推动标准统一、服务均等。加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通过系统性提升治理水平和服务品质,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为全域文明融合夯实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文化自信滋养:彰显城市文明的独特神韵。“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真正的文明高度,离不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的彰显与延续。一是刚性守护历史根脉。严格执行《XX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刚性嵌入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全程,强化前置审批与过程监管。坚决落实保护优先原则,对历史街区、风貌区、古建筑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严控建设强度和开发规模,严防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等破坏性行为。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责任人制度,强化评估督查问责。发挥专家智库作用,为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提供高质智力支持,确保每一处历史遗存都得到有效保护和活化传承。二是活化利用焕发生机。贯彻总书记强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