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市长在“三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三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政务服务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前期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推动我市政务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刚才,几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有很多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讲五个方面的意见。
一、标准先行,夯实三级政务服务坚实根基
标准化是政务服务的基石,没有统一的标准,政务服务就如同无规可循的散沙,难以形成合力。只有先确立明确、统一的标准,才能让三级政务服务在规范的轨道上高效运行。
(一)标准制定要“接地气”,贴合群众实际需求
标准的制定不能脱离实际,必须紧密结合群众的办事需求,只有这样的标准才具有生命力和可操作性。一是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高频办事事项。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全市10个县市区、50个乡镇(街道)进行调研,发现社保办理、不动产登记、营业执照办理等是群众办理频率最高的事项,在制定标准时要重点关注这些事项的流程和要求。比如在社保办理方面,要明确参保登记、待遇申领、信息变更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标准,让群众一目了然。二是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标准。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在涉及企业审批、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标准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农业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例如,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办理,要制定符合农产品加工流程的标准,简化不必要的审批条件。三是广泛征求群众和企业意见,确保标准的合理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群众和企业发放调查问卷5000余份,收集到意见建议300多条,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分析,将合理的部分融入到标准制定中。像有企业反映办理项目审批时需要的材料过多,我们就在标准中明确了材料精简的具体要求。
(二)标准推广要“全覆盖”,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制定出标准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推广落实,要让标准覆盖到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机构,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开展标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掌握程度。组织开展全市政务服务标准培训班15期,培训人员达2000余人次,通过专家讲解、案例分析、现场操作等方式,让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项标准。培训结束后,还进行了考核,合格率达到了98%以上。二是制作标准手册,方便工作人员查阅使用。将各项政务服务标准整理成册,发放到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和工作人员手中,手册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便于工作人员随时查阅。同时,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标准查询终端,群众也可以随时查询。三是建立推广督导机制,确保标准落地生根。成立标准推广督导组,定期到各级政务服务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并要求整改。上半年,共开展督导检查8次,发现问题32个,均已全部整改到位。
(三)标准更新要“跟得上”,适应发展形势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政务服务标准也要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一是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更新。每半年对政务服务标准进行一次评估,根据国家和省的政策变化、群众和企业的新需求以及我市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标准进行调整更新。去年以来,已经对28项标准进行了更新。二是关注新兴领域,及时制定补充标准。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领域,及时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政务服务标准,为这些领域的企业和群众提供规范的服务。目前,已经制定了跨境电商企业注册、税务办理等方面的标准。三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标准水平。组织人员到政务服务工作先进的地区学习考察,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对现有标准进行优化提升。例如,学习了某地在“一窗通办”方面的标准,对我市的相关标准进行了完善。
(四)标准监督要“严把关”,保障服务规范有序
没有监督的标准就如同虚设,要加强对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务服务按照标准规范运行。一是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定期开展检查。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安排专人负责日常监督工作,每天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办事流程等是否符合标准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月对监督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监督报告。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监督客观性。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各级政务服务机构的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第三方评估采取随机抽查、问卷调查、现场体验等方式,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去年的第三方评估显示,我市政务服务标准执行率达到了92%。三是严肃责任追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对违反政务服务标准的行为,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上半年,共对12起违反标准的行为进行了处理,其中通报批评8人,调离岗位4人。
二、流程优化,提升三级政务服务规范效能
规范的流程是政务服务高效运行的保障,流程不规范,不仅会增加群众和企业的办事难度,还会影响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必须对三级政务服务流程进行优化,提升规范效能。
(一)流程简化要“下功夫”,减少群众办事环节
群众办事最怕的就是环节多、流程复杂,我们要在流程简化上下足功夫,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一是梳理现有办事流程,找出冗余环节。对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200多项办事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发现有30多项流程存在冗余环节,比如有的事项需要多个部门重复审核,有的证明材料没有必要提供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项清理。二是合并相似办事环节,减少审批层级。将涉及多个部门的相似审批环节进行合并,由一个部门统一受理、联合办理,减少审批层级。例如,在企业开办环节,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社保登记等环节合并为“一窗受理、并联办理”,审批层级由原来的5级减少到3级,办理时间缩短了60%。三是明确各环节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对每个办事环节都明确了办理时限,比如社保参保登记办理时限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由原来的10个工作日缩短到7个工作日。通过明确时限,倒逼工作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建立流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优化。每季度对办事流程进行一次评估,根据群众和企业的反馈以及政策变化,及时对流程进行调整优化。去年以来,已经对15项办事流程进行了动态调整,群众满意度提升了10%。
(二)材料精简要“出实招”,减轻群众办事负担
过多的材料要求是群众办事的一大痛点,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精简办事材料,减轻群众负担。一是全面清理证明事项,取消不必要的证明。对全市范围内的证明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共取消证明事项86项,其中涉及群众办事的证明事项52项,涉及企业办事的证明事项34项。比如,取消了户口迁移中的“无犯罪记录证明”由单位出具的要求,改为由公安机关内部核查。二是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减少材料提交。对一些可以通过告知承诺制办理的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群众和企业作出符合规定的承诺后,不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目前,已经对30项证明事项实行了告知承诺制,惠及群众和企业2万余人次。三是实现材料共享复用,避免重复提交。建立政务服务材料共享平台,实现各级政务服务机构之间的材料共享复用。群众和企业在办理相关事项时,已经提交过的材料,不再重复提交。平台运行以来,已经共享材料5万余份,减少群众重复提交材料10万余次。四是明确材料标准要求,让群众一目了然。对各项办事所需材料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明确,通过政务服务网、办事指南等方式向社会公布,让群众清楚知道需要准备什么材料,避免因材料不符合要求而跑冤枉路。
(三)窗口设置要“求实效”,提高服务便捷程度
窗口是政务服务的前沿阵地,窗口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群众的办事体验,要以实效为导向,优化窗口设置。一是推行“一窗通办”,实现多部门业务集中办理。整合各部门分散的办事窗口,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