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2025年全市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推进会,形势十分严峻,任务极其紧迫。当前正值七月酷暑,是学生暑期活动的高峰期,更是溺水事故的最高发、最危险的时期。就在不久前,上级市委*同志、我市市委*同志相继作出重要批示,对防溺水工作提出了明确而严肃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各级X委、政府对青少年生命安全问题的高度关切和底线忧虑。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这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底。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单位围绕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初步建立了市、乡、村三级联动的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公安、应急以及“红马甲”等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重点水域的巡查值守。这些努力,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肯定。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毫无回避地看到,成绩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短板和触目惊心的隐患。前期的工作督查已经通报了我们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绝非小事,而是关乎每一个家庭幸福、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头等大事。我们决不能因为工作做了就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为没有发生极端事件就麻痹大意。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年*月那一天,我市在短短24小时内连续发生3起学生溺水身亡的悲剧,三朵生命之花瞬间凋零,三个家庭瞬间崩塌,这血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的工作是否还有漏洞?我们的责任是否真正压实到了“最后一米”?
综合来看,当前我市防溺水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温差”与“落差”:一是责任压力传导存在“上热下冷”的温差。市级层面反复强调、三令五申,但压力传导到基层末梢时,出现了明显的衰减。有的单位和个人思想上依然麻痹松懈,认为溺水事故是概率事件,心存侥幸;有的工作停留在发文件、开会议、拉横幅的“三板斧”上,满足于“搞了活动”“有了记录”,缺乏深入一线的实际行动和闭环管理;我们建立的村级水域巡查员制度,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巡查不及时、报告不规范、问题处置不闭环的现象,制度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风险隐患排查存在“点亮线断”的落差。各学校、各乡镇虽然都组织了排查,但大多局限于本单位、本辖区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全市“一盘棋”的统筹视野。我们对校园周边的池塘、水库进行了摸排,但对一些跨区域的河流、废弃的采砂坑、城乡接合部的野外沟渠等“三不管”地带,排查力度还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排查成果没有得到有效转化。至今,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张全市统一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动态更新的“高风险水域电子地图”。家长和孩子们不清楚哪里是“禁区”,我们的“防护网”就存在巨大的漏洞。三是宣传教育方式存在“漫灌滴灌”的落差。这些年,我们的防溺水宣传不可谓不多,“致家长的一封信”、安全教育课、主题班会几乎成了标配。但这种“大水漫灌”式的宣传,其效果需要打上一个问号。宣传内容是否真正入脑入心?是否针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重点群体开展了精准的、个性化的“滴灌”式教育?我们是否教会了孩子在同伴落水时,“不盲目施救”比“英雄主义”更重要?是否反复告诫了家长,暑期对孩子的监护责任是第一位的,任何时候都不能缺位?从一些偶发事件看,我们的宣传教育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