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2025年全市督查系统调查成果汇报会上的交流发言
非常荣幸能在全市督查系统年度成果交流会上作发言。作为基层县委书记,我既是督查工作的“使用者”,更是督查成效的“见证者”。近年来,面对经济转型升级、民生需求升级、治理能力升级的多重考验,XX县始终把督查工作作为推动决策落实的“先手棋”、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密切X群关系的“连心桥”,特别是在市委督查室的指导帮助下,我们探索形成了一套“理念更新、机制求活、队伍提能、成果转化”的督查工作体系。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恳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从“督任务”到“督成效”,以“问题导向”重塑督查逻辑
过去,我们常把督查简单理解为“查进度、对台账”,甚至出现过“材料漂亮、现场空荡”“报表达标、群众不满”的现象。去年初,我在调研中发现,某乡镇上报的“农村公路硬化工程”完成率达100%,但入户走访时却听到村民抱怨:“新修的路确实平了,可路边排水沟没做,一下雨就积水,车都开不进去。”这件事让我深刻反思:督查如果只盯着“完成了多少”,而不管“完成得怎么样”,就会沦为数字游戏;只有把督查重心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才能真正让政策落地“冒热气”、群众受益“得实惠”。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三问督查法”:一问“群众认不认”——把民生实事的“完成度”与群众的“满意度”挂钩,今年初梳理出127件“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民生诉求,作为督查重点,实行“一事一档”跟踪;二问“企业满不满意”——针对营商环境短板,建立“企业督查直通车”,每月随机走访规上企业、中小商户,收集政策落实中的堵点卡点;三问“长远好不好”——不仅看当前成效,更评估后续影响,比如在督查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时,同步核查土地流转合规性、生态保护措施、村集体收益分配机制,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今年6月,我们对全县“民生微实事”项目开展“回头看”督查,发现3个乡镇的“健身广场”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健身器材安装3个月后,因缺乏维护出现锈蚀,个别场地被村民私占堆放杂物。督查组当场下达《整改意见书》,要求15日内完成器材刷漆、划定管理责任区、制定村民使用公约。半个月后我们再回访,看到孩子们在新刷的器材上玩耍,老人们在广场边下象棋,一位老大娘拉着督查干部的手说:“这广场修得好,管得更好!”这件事让我们更加坚信:督查的“标尺”,必须始终对准群众的“需求清单”;督查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幸福账单”里。
二、从“单兵突进”到“系统作战”,用“闭环管理”提升督查效能
督查工作最怕“雷声大、雨点小”,最忌“督而不办、办而不结”。过去,我们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某项重点工作涉及5个部门,督查组发了整改通知,结果A部门推B部门,B部门等C部门,最后问题“悬在空中”。为破解这一困局,我们探索构建了“全链条、闭环式”督查机制,概括起来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