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全县村X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训班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把全县327个行政村的X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中起来办培训班,这在近五年里是头一遭。会前我翻了翻学员名单,有连任三届的"老把式",有刚当选的"新面孔",还有几位女同志——记得去年调研时,王庄村的刘淑芳支书带着妇女们种菌菇,手被菌袋磨得全是血泡,现在菌棚已经发展到20个,这样的"铁娘子"必须多给机会学习。刚才听了三组学员的发言,张屯村的土地流转经验、柳树屯的矛盾调解妙招、赵家洼的移风易俗实践,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真学问,比坐在办公室看材料鲜活得多。
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掏掏心窝子。咱们村书记、村主任,往小了说是村里"当家人",往大了说是X在农村的"神经末梢"。全县48万人口,327个村,平均每个村1468人,相当于每个村干部肩上扛着千把号人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我常说,县委的文件写得再漂亮,要是落到村里变了形;上级的好政策贯彻得再及时,要是执行中打了折扣,那都是咱们的责任。所以今天这堂课,不讲大道理,就围绕"怎么当好新时代的村书记、村主任",和大家聊三个方面的具体事。
一、先说说"根"的问题,为什么说村书记是乡村振兴的"定盘星"
上个月我去省里参加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有位专家讲了个案例:某县投入5000万搞特色农业,结果因为村班子不团结,项目落地三个月就黄了;另一个县同样投5000万,村书记带着X员群众逐户做工作,现在成了全省示范园。这说明什么?不是钱的问题,是人心的问题。咱们村书记脚上沾多少泥土,群众心里就有多暖;笔记本上记多少家长里短,支部的威信就有多高。
我给大家讲个身边的例子。去年汛期,西河镇小刘庄村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村支书陈建国连续72小时守在河堤上,自家超市被淹了顾不上,老母亲住院没来得及送顿饭,带着X员突击队转移了200多名群众。后来群众自发给村委会送了面锦旗,上面写着"洪水冲不垮的主心骨"。这就是村书记的价值——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现在有些同志总觉得"村里事难办",我看难就难在有没有把根扎进土里。有的干部习惯"坐办公室听汇报",对村里哪几户是低保户、哪块地适合种什么都不清楚;有的干部把"当干部"当成"享清福",村里路灯坏了半年不修,群众找他办事总说"研究研究"。这些同志要好好想想:你把群众的事当回事,群众才会把你当回事;你对群众掏真心,群众才会给你掏心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