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企业“降本增效、固强补弱”专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公司召开这次专题部署会议,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就是聚焦“降本增效、固强补弱”这八个字,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压实责任,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八个字不仅是应对挑战的策略,更是决定公司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路径。全体干部职工必须深刻认识到,这既是一场事关全局的攻坚战,也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生存战。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刻洞察内外部严峻形势,以清醒的忧患意识直面挑战
身处行业周期性调整和市场深度变革的交汇点,倘若不能对宏观环境和自身处境有精准的判断,就如同在迷雾中航行,极易偏离航向,甚至触礁搁浅。因此,召开本次会议,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家看清形势、正视问题,彻底摒弃盲目乐观和麻痹思想。
从外部环境看,市场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压力空前。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煤炭市场“供强需弱”的总体格局将持续演进。一方面,先进产能的持续释放和保供稳产政策的延续,保障了国内煤炭供应的总体充裕。另一方面,需求侧的结构性变化正深刻影响市场走向。新能源的替代效应日益显现,电力消费增速趋缓,而钢铁、建材等传统非电行业的用煤需求则呈现稳中趋降态势。据权威分析预测,2025年下半年,区域动力煤价格中枢大概率将继续承压下行,市场价格在600-680元/吨的区间内震荡运行的可能性较大。这意味着,过去那种依靠市场行情普涨就能轻松获利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市场竞争已经从“水涨船高”的增量博弈,转变为“优胜劣汰”的存量厮杀。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愈发严苛,对价格的敏感度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买方市场”中,谁的成本更低,谁的质量更优,谁才能掌握主动权,赢得生存空间。
从内部审视,尽管公司在应对市场变化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严峻的外部形势相比,内在的短板和问题依然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相当严重。此次会议不谈成绩,只讲问题,就是要让大家“红红脸、出出汗”,真正把问题摆在台面上。第一个问题,是成本管控存在“上热下冷、表里不一”的现象。公司的降本增效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降本增效实施方案》也制定了,梳理出的7大项、36小项措施不可谓不细致。但这些要求和部署,在执行层面是否存在层层递减、逐级弱化的情况?在一些基层单位和个人身上,大手大脚的习惯依然存在,对“跑冒滴漏”现象熟视无睹。一些管理者口号喊得响,但在具体工作中,对非生产性开支审核不严,对物料消耗定额管理不精,对修旧利废工作不重视。例如,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阀门、一段废弃的钢材,本可以通过修复再利用,却被简单地当作废品处理。这种“思想上的节约”与“行动上的浪费”并存的矛盾,是成本管控最大的内耗。这种“表层用力”而未“深层触动”的降本,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力。第二个问题,是管理模式存在“粗放有余、精细不足”的短板。长期以来,我们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和惯性,精益化、标准化的管理思维尚未完全扎根。在招标采购环节,虽然引入了公开招标,也取得了一定的节支效果,如今年4项公开招标项目就节约了310余万元,但这是否已是极限?市场调研是否足够深入?是否存在潜在的供应商渠道没有被发掘?在生产组织上,*煤矿通过“双面配采”和优化充填,节约了500余万元的矸石外排费用,这说明精细化管理的潜力巨大。但反过来看,这是否也意味着过去存在着巨大的管理浪费?在资产管理上,库存物资、闲置设备是否得到了有效盘活?清仓利库工作是否彻底?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结算中心通过精准写实和岗位分析,最终优化减少了22个岗位,这既是成绩,也暴露了过去在人员配置上的冗余和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些都表明,管理的“颗粒度”还不够细,距离“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第三个问题,是核心能力存在“固强不强、补弱不快”的制约。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