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全县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考核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总结我县近年来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的成效与不足,部署下一阶段考核工作重点任务,进一步健全考核体系、优化考核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以高质量考核引领高质量发展。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县级四套班子领导,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各乡镇(街道)X(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部分驻县单位负责人等。刚才,*部门、*镇、*街道分别作了汇报发言,既谈了工作成效,也分析了存在问题,还提出了下一步打算,讲得都很实在、很有针对性,我都同意。这些经验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各项工作部署大家一定要不折不扣落实好。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ZZ站位,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的重大意义
目标责任考核是我们X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的关键抓手,更是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目标责任考核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探索完善考核机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但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必须从ZZ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是做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考核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确保X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在我县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当前,X中央围绕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省、市也结合实际提出了明确工作要求。我们的考核工作必须紧跟中央和省、市步伐,把“两个维护”贯穿考核全过程各方面,通过科学精准的考核,推动各级各部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X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市工作安排上来,确保各项工作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比如,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我们通过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有效推动了*镇“稻鱼共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街道农村污水管网改造等项目的顺利实施,截至去年年底,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考核的导向作用密不可分。
二是做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鲜明主题,而考核工作则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当前,我县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新兴产业占比不足,2023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18:42:40,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1;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较大,部分区域水质达标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通过科学的考核体系,引导各级各部门聚焦主责主业,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到推动产业升级、项目建设、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上来。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三个年”活动、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等指标的考核权重,2023年全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个,总投资达180亿元,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9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科学的考核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发展动力。
三是做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有效举措。干部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考核则是评价干部、激励干部的重要依据。当前,在个别干部中还存在着“躺平”思想、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推进效果。通过健全考核体系,把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等挂钩,能够切实让干得好的受激励、干得差的受鞭策,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事创业氛围。2023年,我县对考核优秀的28个单位和120名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其中有15名干部因考核成绩突出得到提拔重用;对2个考核“一般”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约谈,对3名班子成员进行了组织调整,通过鲜明的奖惩导向,有效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热情。
四是做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目标责任考核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对各级各部门工作实绩的全面检验,也是提升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优化考核方式、强化结果运用,能够倒逼各级各部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能,形成权责清晰、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比如,在社会治理方面,我们将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平安建设等指标纳入考核,推动建立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2023年全县信访积案化解率达到92%,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5%,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8.5%,县域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正视问题差距,准确把握当前我县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的现状与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核体系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我们已经构建了“四维一体”的考核指标体系,但在指标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区分不够明显,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单位考核“一刀切”,没有充分考虑部门职能、乡镇(街道)特点的差异,导致考核针对性不强。比如,对工业部门和农业乡镇采用相似的考核指标,难以准确反映各自的工作实绩。另一方面,部分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显绩轻潜绩”的现象,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保护等长远发展指标的考核权重不够,对民生改善、群众满意度等“软指标”的考核不够具体,导致一些单位只注重短期效应,忽视长远发展。2023年考核中,我们发现有3个单位在GDP、固定资产投资等“硬指标”上完成较好,但在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与考核指标设置的导向有一定关系。
二是考核方式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在考核过程中,还存在“重年终考核、轻平时考核”的倾向,平时考核的常态化、规范化程度不够,对干部日常工作表现的掌握不够全面、准确,导致年终考核有时出现“一考定终身”的现象,不能真实反映单位和干部的全年工作情况。同时,考核方法还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书面汇报、资料查阅等方式,深入一线实地核查、跟踪问效不够,对指标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把关不够严格,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