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我是如何度过借调的一年的
在今年的七月份,我终于收到了正式调动的通知。
印象中我的人生是一直在发生变化的。毫不夸张地说,幼儿园到如今每个年龄段的记忆在我脑海当中都无比清晰:我换过两次幼儿园,小学时经历过至少三次换班,到了初中经历过两次换班,到了高中又经历了两次换班,等到大学时,因为转专业换了一次班,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四年换了四次宿舍。所以每当身边有人谈起稳定的同学情或者朋友情时,我都没有办法与之谈论过多,因为转换次数之多让我没有办法去经营长久而稳定的同学情及友情。但幸运的是,在前二十几年的岁月中,还是有结交到一两个知心的朋友。
话不多说,进入正文。在大三时,我就已经通过笔试面试确定了现如今的工作单位,大四一毕业就回到了我的家乡汕头工作,直到24年8月份,我收到了借调的通知,又来到了广州这座城市工作,这对我来说又是人生阶段当中一个不小的变化。
其实我是乐于接受变化的,阅读过我以往文章的读者,应该能够了解到我对新环境的适应比较快。这篇文章我所想表达的,其实是借调期这一年心境和状态的变化,以及一些借调经验的介绍。当然了,我不敢说自己的借调经验就是丰富的、好的,我只是想把自己的一些所做所想记录下来,如果能够给到帮助,那就是我的无上荣幸。
一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与适应过程
在汕头工作的时候,我与父母住在一起,说实话存在一个极大的便利:那就是不用去思考晚餐应该吃什么,也不用费心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例如家务等琐碎问题。来到广州这边之后,我首先入住了单位公寓,那是一个单间。对于朝九晚五的打工人来说,住房就是一个栖身之所,一个用来补充睡眠的地方。那个单间没有电视也没有厨房,但我也问过自己,下班后其实就想直接瘫软在床上了,哪里还会有精力去看电视,哪里还会有更多的力气去做美味的饭菜呢。因此住在单间的时候,我能做到的就是保持它的卫生整洁。
至于娱乐生活,我更多把它放在周末,选择广州附近一些地方的短途出行,比如在大湾区的几个城市转一转,拍拍照片,写下旅途中的独特感受与思考。至于吃饭问题,在刚到广州入住单位公寓的那段时间,更多依靠单位食堂和外卖来解决。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父母是否跟潮汕父母一样,对“外卖”二字的抵抗之深令人咋舌。他们对我最大的担忧就是吃不好,东西不新鲜。但是这个困境要解决难度很大,毕竟没有厨房,我无从下手。
工作逐渐稳定之后,我终于申请到了一间小小的公租房,公租房是一人一厅,地方虽小,但有厨房,终于可以展现粗浅的厨艺。每天临近下班时在小程序上点单,买上一些肉菜,一顿晚餐也就糊弄过去了,心理上总觉得自己做的比外卖要新鲜。搬进公租房,也花费了不少成本,像是家电和其他生活小物件,大大小小算下来去掉了万把块钱,但是生活是第一要务,生活得舒服才能养足精神继续工作,这是我的想法,也是如此执行的。现在每天下完班,我就做一两道熟悉的菜,打开蓝牙播一些新鲜音乐,偶尔看看电视,刷刷新剧,纸质书已经有两三年没好好阅读了,不过后面应该会捡起来的。
二是工作环境的变化与适应
汕头是基层单位,在汕头那四年,在我们部门领导的安排下,除了内审与决算工作,我基本上把所有的财务岗位都轮过一遍,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们领导的培养。在汕头的四年,我还与同部门的财务小伙伴建立了十分良好的同事或者说朋友关系,她们在我入职后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让我看到了职场中温暖温馨的一面,在这篇文章里,我也要特别感谢她们。
幸运的是,来到广州,我又遇到了优秀而温暖的部门同事,他们不吝赐教,借调期间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与指导。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我又是如何去适应切换的呢?一是角色的转变,之前在基层单位,自己的事务做完汇报即可,不用去忧虑自身职责以外更多的东西。来到层级更高的单位,除了专心自身事务之外,还需要及时处理各地方局的审核事务,一下子从船夫变成了拿着望远镜的“海盗头”,我需要去主动发现和解决除了自身以外的其他问题,这是一份责任,更是对能力的锻炼。借调给我的感觉就是事务更加繁杂,要思考得更多,思维链条要拉得更长。以报表决算为例,在基层单位时,做报表只要梳理清楚本单位的财务状况,依照本单位的数据来编制报表。而借调时的报表决算,除了需要梳理好本单位的情况,对于下属各单位的情况也要梳理清晰,只有在数据情况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审核各单位的报表,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在面对繁杂事务时,我学会了制定详细的工作清单,按照任务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进行排序,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同时,我还会定期总结工作经验,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此外,我也在持续精进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和业务能力。在我看来,强大的沟通表达能力就是三两句话就能表达你的需求、目的以及促进措施。同时对于财务工作来讲,业务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理论的积累,包括对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内控制度的学习都特别重要。
三是面对家人的变化和适应
在以往的文章当中,我不止一次提到我生在一个较为传统的潮汕家庭,“不远游”观念深深体现在我的父母身上,因此和他们沟通也花费了我很大的心力。我从来都不会觉得父母是我成长路上的绊脚石,相反,如果没有他们的培养和支持,我又如何能够去创造自己现在的生活,因此我是非常感激他们的。那么面对父母的挽留,我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是偶尔打打电话,关心家人的健康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这一点是无需赘述的重要事项。其次是有空就回家,提供情感关怀,让他们感受到陪伴依旧在身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聊生活中的琐事,这种温馨的时刻能有效缓解父母对我的思念。最后是提供适当的物质支持,虽然爸妈已经退休,自己也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撑生活,但是适当的物质支持在我看来是一种正向的反馈,俗话说“礼轻情意重”,这不仅用在朋友身上合适,用在父母身上也相当合适。
四是个人心境的变化和适应
上文中有提到借调期间事务比在基层单位多,自然也增添了不少工作压力,但是我自认为自己的情绪调解能力比较强,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比较“大条”。我并不认为工作压力就会击垮我自己和我的生活,因为人生路漫漫,只要有面对的勇气,就会有压力消解的那一天,前提是积极主动得去处理压力,而不是积压焦虑而不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