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XX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分析当前我市创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刚才,市委宣传部、市委社会工作部和市住建局等单位的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对相关工作进行了专题辅导,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正视差距,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发展工程。近年来,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在文明创建的道路上付出了艰辛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生态环境优势,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绿色”基础。2023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9.8%,连续九年位居全省第一;主要流域、小流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三个100%达标。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我们持续奋斗的成果,也是我们冲击更高目标的底气所在。我们拥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两山”基地3个,数量均居全省首位,更有XX市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宝贵经验,这些都为我们全面冲刺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借鉴。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属于过去,创建永无止境。面对新一轮的创建周期,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工作标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思想,必须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首先,是测评体系的“指挥棒”变了。新修订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瘦身”与“提质”。考核指标从过去的180项精简到140项,部分领域的测评标准甚至不到过去的一半。这绝不意味着要求降低了,而是标准更高了、导向更明了。它标志着创建工作正在从“材料创建”向“实效创建”转变,从“被动迎检”向“主动作为”转变。以往那种依赖堆砌网上申报材料的“题海战术”已经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央文明办将更多地采用随机调看城市视频监控、回访核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结满意度等信息化、常态化手段进行测评。这种“不打招呼”的飞行检查,考验的是我们平时工作的真功夫、硬实力。
其次,是测评重心的“聚光灯”变了。新的测评体系,大幅降低了对基础设施等硬件的权重,将“聚光灯”更多地聚焦到市民文明素质、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这些“软件”上。这意味着,一条整洁的街道、一个有序的交通路口、一次暖心的志愿服务、一个满意的投诉回复,其在测评中的分量可能比一项大型工程更重。像过去不太起眼的道德讲堂、文明餐桌、公益广告、网络文明传播等工作,如今都被提升为重点测评内容。这要求我们的工作必须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
反观我们自身,差距依然不容忽视。在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上,一些同志的管理观念、方式方法仍然滞后,习惯于“粗放式”管理。在基础设施方面,老旧城区排水系统陈旧、停车位严重不足导致乱停乱放、部分集贸市场容量饱和引发占道经营等“城市病”依然突出。在工作作风上,个别单位和干部中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对创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认识不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抓工作时紧时松,缺乏“赶早不赶迟”的劲头和“一抓到底”的韧劲。这些短板和弱项,都是我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是决定创建成败的关键所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立即警醒起来,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攻坚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