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财政赋能城市现代化,服务民生保障新格局——专题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研讨交流发言
同志们: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城市化进入转型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城市发展成就,科学研判了新形势新任务,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此次会议对于引领和推动我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作为财政战线的一员,我们深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会议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并将其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财政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下面,我结合财政职责和工作实际,汇报几点学习体会。
一、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航标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提供了根本指针。本次会议既高瞻远瞩又求真务实,对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其蕴含的思想深度、战略远见和实践要求,需要我们财政系统从历史的纵深、全局的高度和未来的维度进行系统把握、学深悟透。
(一)深刻把握历史方位:明晰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新要求。深刻理解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这一重大的历史性方位转换,是做好当前城市工作的前提基础。会议精准判断了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深刻转型,对城市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财政干部,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以往靠大规模要素投入支撑城市扩张的旧模式已不可持续,财政资源配置必须主动适应这一重大转变。要求我们财政工作必须调整思路,将财政资金和政策更多引导到提升城市内涵、优化结构、提高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来。这要求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更加注重投入的“乘数效应”与“牵引作用”,更加注重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更为安全的长远发展。
(二)精准理解目标定位:锚定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新标杆。会议响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战略目标,这“六个定位”高度凝练了人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全面擘画了城市现代化的壮美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本质内涵。对于我们财政部门而言,这个目标定位就是财政资金投向的“指挥棒”、绩效评价的“度量衡”。必须将有限的财政资源向支撑“六个定位”落地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例如,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创新生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更新的投入提升宜居水平,强化生态环保投入筑牢绿色本底,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增强城市韧性,投入文化传承保护和文化惠民建设文明城市,支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场景应用建设智慧城市。每一项定位都对应着具体的财政保障需求和资源配置方向,需要我们精准聚焦,形成财政政策合力。
(三)系统领会战略任务:领悟财政支撑城市工作新使命。会议部署的七项重点任务——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创新城市、宜居城市、美丽城市、韧性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每一项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共同构成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作为“钱袋子”的管理部门,我们深感这七项任务无一不对财政保障能力和政策设计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比如,优化城市体系需要财政统筹协调区域和城乡发展资金;建设创新城市需要财政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生态支出结构;建设宜居城市直接关联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等重大民生支出;美丽城市和韧性城市对生态环保、重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出刚性需求;文明城市离不开文化事业产业资金保障;智慧城市则呼唤对新型基础设施和数据要素的财政支撑。我们财政必须立足这七项核心任务,深入思考每一领域财政如何精准发力、如何优化机制、如何防范风险,确保国家战略部署在地方财政实践中生根落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