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卫健委主任在夏季高温中暑预防与医疗救治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当前,我们正处于夏季高温酷暑时节,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更对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高温中暑事件时有发生,医疗救治压力逐渐增大,做好夏季高温中暑预防与医疗救治工作,是我们卫健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今天,我们召集这次会议,就是要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全力以赴打好夏季高温中暑防控这场硬仗。下面,我就相关工作部署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筑牢高温防控思想防线
夏季高温中暑防控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必须从ZZ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温中暑看似是常见的季节性疾病,但如果处置不当、救治不及时,极有可能危及生命。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增强做好高温中暑预防与医疗救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要深刻认识高温天气的危害性。高温天气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发中暑,严重者会出现热射病,死亡率较高。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夏季因高温中暑就医甚至死亡的案例不在少数,我们必须引以为戒,高度警惕。二是要充分理解群众的期盼。人民群众期盼在高温天气下能够得到有效的健康保障,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救治。我们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群众的期盼作为我们工作的动力,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三是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使命。作为卫健系统的工作人员,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是我们的天职。在高温中暑防控工作中,我们肩负着预防宣传、医疗救治、应急处置等重要职责,必须尽职尽责,不辱使命。四是要树立底线思维。要充分估计高温天气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做好最坏的打算,制定最周密的应对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大规模高温中暑事件和因中暑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底线。
(二)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高温天气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我们不能等到中暑事件发生了才去应对,而要提前谋划、主动作为,把工作做在前面,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一是要提前分析研判形势。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信息,结合本地区的人口分布、地理环境、医疗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对高温中暑的发生趋势进行科学分析和预判,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二是要制定完善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高温中暑突发事件,要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处置流程和保障措施,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响应、高效处置。三是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前储备足够的防暑降温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冰袋、担架等,确保在应急处置时能够及时调配使用。四是要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开展高温中暑应急处置演练,通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确保在实战中能够从容应对。
(三)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高温中暑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预防、救治、宣传等多个环节,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兼顾各项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一是要加强内部协调。区卫健委内部各科室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衔接,共同做好高温中暑防控工作。比如,疾控部门要做好预防宣传和监测预警工作,医政部门要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办公室要做好协调保障工作等。二是要强化部门联动。要主动与气象、教育、交通、农业等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比如,与气象部门及时共享高温预警信息,与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防暑降温工作的指导,与交通部门做好户外作业人员的防暑保障等。三是要统筹医疗资源。合理调配辖区内的医疗资源,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确保中暑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要充分发挥大型医院的技术优势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网底作用,形成上下联动的医疗救治体系。四是要兼顾日常工作与应急工作。在做好高温中暑防控工作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各项工作都能有序推进。
(四)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每年夏季都会面临高温中暑防控的任务,我们要不断总结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持续改进工作方法和措施,提高高温中暑防控工作的水平。一是要梳理以往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认真总结在预防宣传、医疗救治、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推广和应用,形成长效机制。二是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查找以往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如宣传覆盖面不够广、医疗救治效率不高、应急响应不够迅速等,分析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三是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关注其他地区在高温中暑防控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借鉴,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四是要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对高温中暑防控工作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措施,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强化预防措施,织密中暑防护安全网络
预防是减少高温中暑事件发生的关键。我们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高温中暑预防工作,为人民群众织密一张坚实的中暑防护安全网络。
(一)源头管控,消除隐患
从源头入手,消除可能导致高温中暑的各种隐患,是做好预防工作的基础。我们要对容易发生高温中暑的场所和人群进行重点关注,采取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一是要加强对高温作业场所的监管。针对建筑工地、工厂车间、环卫作业点等高温作业场所,要督促用人单位落实防暑降温措施,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露天或室内高温作业。要要求用人单位配备必要的防暑降温设施,如通风设备、降温设备等,为作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要关注重点人群的防暑保障。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患有慢性病的人群是高温中暑的易感人群,我们要加强对这些人群的关注和保护。要指导社区和家庭做好这些人群的防暑降温工作,提醒他们减少外出活动,注意室内通风降温,合理饮食。三是要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管理。商场、超市、影剧院、车站等公共场所人员密集,要督促其做好通风降温工作,确保室内温度适宜。要设置必要的休息区域和饮水点,为群众提供便利。四是要做好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防暑工作。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组织学生进行剧烈运动。要加强教室、宿舍的通风降温,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和防暑药品。
(二)监测预警,及时响应
建立健全高温中暑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是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密切关注高温天气和中暑疫情的变化,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响应。一是要完善监测网络。依托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建立健全高温中暑病例监测网络,及时收集、汇总和分析中暑病例信息,掌握中暑发生的趋势和特点。要加强对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监测,为预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二是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与气象部门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获取高温预警信息,包括高温预警级别、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根据气象预警信息,及时调整防控工作策略。三是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高温预警信息和防暑降温提示,提醒群众做好自我防护。要针对不同人群发布个性化的预警信息,提高预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发布高温预警信息,各部门、各单位要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如调整工作时间、加强巡逻检查、增加防暑降温物资供应等,确保预警信息得到有效落实。
(三)环境改善,舒适宜居
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营造舒适宜居的环境,是预防高温中暑的重要保障。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环境温度,提高环境的舒适度。一是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公园、广场、道路两侧的绿化工作,增加绿化面积,利用植物的遮阳和降温作用,改善城市微气候。要加强对现有绿化植被的养护管理,确保其正常生长。二是要推广使用降温设施。在公共场所、高温作业场所等推广使用空调、风扇、喷雾降温等设施,降低环境温度。要鼓励居民家庭安装和使用防暑降温设备,提高室内居住舒适度。三是要加强通风换气。对于室内场所,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特别是在人员密集的场所,要定期开窗通风,或使用通风设备,降低室内温度和湿度。四是要做好环境卫生整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及时清理垃圾和积水,减少蚊虫滋生,防止疾病传播。同时,要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和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