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高考谢师宴上的答谢辞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家长朋友、同学们:
大家好!
八月的风裹着蝉鸣掠过窗棂,案头的日历停在2025年6月8日——那个让我们既紧张又期待的下午。此刻,站在这个摆满清茶热菜的厅堂里,望着眼前熟悉的面容,我的喉咙像塞了浸水的棉花,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三年前那个抱着课本站在教室门口、望着"高三(7)班"门牌忐忑不安的少年,如今即将带着一纸录取通知书走向更远方;而讲台上曾为我们答疑解惑的身影,鬓角又添了几缕霜色。
借这杯薄酒,我想以一个即将踏上新征程的毕业生、一名从事文秘工作的职场新人的双重身份,从三个维度向各位老师汇报:那些被时光串起的温暖片段、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教育匠心,以及我们如何将师恩转化为前行的力量。
一、以时间为轴:三年师生相处的温暖片段里,藏着最朴素的教育初心
如果要给高中三年写一本"时间手账",每一页都会浸透着老师们的温度。
记得高一军训最后一天,烈日把操场烤得发白,我因低血糖晕倒在队列里。醒过来时,额头敷着湿毛巾,手心里攥着半瓶藿香正气水——是班主任王老师蹲在树荫下给我喂的。他当时说:"别急,慢慢来,咱们有的是时间适应。"后来才知道,他为了等我清醒,推掉了原本要参加的年级家长会;为了让我补上落下的训练,每天早自习前陪我在操场加练,自己却因为久站导致腰椎旧疾复发。那时候我总觉得,"负责"是老师的天职;直到后来翻到他的备课本,才发现扉页上写着:"每个孩子都是未拆封的书,要多翻几页才能读懂。"
高二那年冬天,疫情反复,我们经历了最漫长的线上教学。数学张老师的网课总比规定时间早十分钟开启——他说"孩子们可能赖床,早到几分钟能缓冲一下";他的课件里没有花哨的动画,却用红笔在重点公式旁标注"这里容易卡壳,听不懂立刻打1";每次连麦提问,他总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甚至记得上周小A说"奶奶生病了,晚上要照顾她",所以把原本安排给小A的难题留给了自己讲解。有次课后,我妈妈凑过来看他的直播,感叹:"这老师哪是在上课?分明是把课堂搬进了每个孩子的家里。"
最难忘高三百日誓师那天。教室后墙的倒计时牌翻到"100",平时最严厉的英语李老师突然红了眼眶。她站在讲台上,手里攥着一沓信纸:"这是我给你们写的第三十七封周记反馈,每篇我都写了至少三行批注。"说着,她翻开其中一页,上面是我去年冬天写的《冬夜的自习室》:"暖气不够热,有人搓手,有人跺脚,但笔落在纸上的声音比任何暖炉都热。"李老师在旁边批注:"文字有温度,因为你心里有光。"那天,她哽咽着说:"我不是在教你们英语,是在教你们如何把日子过成有温度的诗。"
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片段,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我们对"老师"最本真的认知——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而是愿意蹲下来听我们诉说烦恼的大人,是用红笔为我们圈出希望的引路人,是把"每个孩子都值得期待"刻进骨髓的守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