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2025年县生态文旅示范区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半天时间召开全县生态文旅示范区工作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聚焦“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战略目标,系统谋划下一步重点工作,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我县生态文旅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刚才,县文旅局通报了上半年示范区建设进展,X镇、X乡、县交通局、县文旅集团作了发言,讲得很实在、很有针对性,既总结了成绩,也直面了问题,我完全赞同。下面,结合当前形势和工作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在总结成效中坚定信心,深刻把握生态文旅发展的“时”与“势”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旅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XX万人次,同比增长X%;旅游综合收入X亿元,同比增长X%,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新增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X个、市级以上文旅融合示范项目X个,XX古镇成功入选“全省十大非遗主题小镇”,XX水库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成绩值得充分肯定。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是干部状态更“拼”了。从项目攻坚一线到景区服务现场,从规划编制调研到宣传推广前沿,广大干部“白加黑”“五加二”抓落实的身影随处可见。比如,在XX景区创A过程中,文旅局X局长带领团队连续两个月驻点办公,协调解决道路拓宽、管网改造等17个具体问题,这种“钉钉子”精神正是推动工作的关键。二是发展路径更“活”了。我们坚持“生态为底、文化铸魂、产业赋能”,探索出“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的复合模式。比如,X乡依托千年古茶园,打造“采茶—制茶—品茶—茶宿”全链条体验,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年增收超200万元;XX村将传统竹编工艺与文创设计结合,开发出竹编灯具、竹艺摆件等20余种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指尖经济”真正变成了“富民经济”。三是市场认可更“热”了。通过“线上引流+线下体验”,我县生态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上半年,抖音“X生态游”话题播放量达X亿次,XX民宿集群入住率稳定在85%以上,甚至出现“周末一房难求”的现象;外地游客占比从去年的X%提升至XX%,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游客数量增长XX%,印证了我们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
这些成效充分说明,只要我们找准方向、真抓实干,生态文旅这条路不仅走得通,更能走得好、走得远。但也要清醒看到,对照“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旅示范标杆”的目标,我们还有不少短板:有的乡镇规划滞后,存在“重开发轻保护”倾向,个别项目破坏山体植被、影响河道生态;有的景区服务标准化水平不高,导游讲解、游客投诉处理等环节仍有漏洞;文旅融合深度不够,“有景点没文化”“有产品没故事”的现象还比较突出;配套基础设施存在短板,部分乡村道路狭窄、停车场不足、智慧化服务滞后,制约了游客体验提升。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在把握大局中把准方向,深刻认识生态文旅发展的“责”与“任”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文旅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特征,生态文旅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政策层面看,中央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省里实施“大黄山”“大湘西”等区域文旅发展战略,市里明确“打造生态文旅名城”目标,为我县提供了政策红利;从市场层面看,后疫情时代“微度假”“轻户外”“慢生活”成为主流,我县森林覆盖率XX%、负氧离子浓度超XX个/cm³的生态本底,加上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非遗技艺、红色遗址等文化资源,正好契合市场需求;从自身层面看,经过近年积累,我县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