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全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一整天时间,深入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园区、部分乡镇企业和重点项目现场开展实地调研,随后又召开座谈会,与企业家代表、行业部门负责同志面对面交流。刚才,听了XX同志通报的全县经济运行情况,XX县长通报了调研中发现的具体问题,7位企业家代表结合自身实际作了发言,讲得很实在、很中肯,既有对发展成果的肯定,也有对痛点难点的直陈,还有对未来的清晰规划。作为人大代表,作为服务县域发展的“一线参与者”,我深切感受到,全县上下抓发展的劲头足、思路清、举措实,特别是广大企业和干部群众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让我们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有信心、更有底气。借此机会,我结合调研情况和平时思考,谈三点感受,提四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从“实地走访”看变化,在“热乎数据”中感受发展温度
上午的调研路线,我特意选了“传统产业升级—现代农业提质—新兴产业培育”三个维度,就是想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看看县域经济的“毛细血管”是否畅通、发展动能是否强劲。
在经济开发区的恒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我跟着车间主任走了三条生产线:前纺车间里,原来的“三班倒”人工巡检被智能传感器替代,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从70%提升到95%;织布车间内,高速剑杆织机的转速从每分钟800转提升到1200转,产品合格率却从92%提高到98%;最让我触动的是成品仓库,企业自主开发的“纺织云平台”实时显示着全国32个城市的订单数据,财务总监告诉我,上半年他们通过“小单快反”模式,承接了1200多笔定制化订单,利润率比传统大宗订单高15个百分点。这家企业是全县传统纺织业转型的缩影——曾经靠“量大价低”打市场的“老纺织”,如今正通过数字化改造、个性化定制,变成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纺织”。
下午去的青溪镇万亩生态茶园,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升级”。茶农王大姐一边采茶一边跟我说:“以前我们只卖鲜叶,一斤赚5块;现在村里办了茶叶合作社,注册了‘青溪玉芽’品牌,春茶炒青能卖到80块一斤,夏茶做成茶饮料原料,秋茶加工成茶饼,连茶梗都能做成茶枕。”更让我惊喜的是,合作社与电商平台合作开通了“直播采茶”,上周一场直播吸引了2万多单,其中80后、90后消费者占了65%。镇干部介绍,像这样的特色农业项目,全县今年新增了17个,带动2300多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入1.2万元。这些变化说明,只要找准“接二连三”的路径,农业完全可以成为高附加值的“幸福产业”。
最让我感慨的是城南新区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坡地,去年引进XX新能源科技公司后,不到一年时间就落地了锂电池PACK生产线、光伏逆变器研发中心,带动上下游12家企业入驻。在项目建设现场,我看到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安装设备,项目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