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筑牢安全韧性基座,谱写人民城市新画卷——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研讨发言
同志们: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迈向更高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系统总结了X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特别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科学谋划XX市城市工作蓝图至关重要。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城市工作的具体组织者、推动者,务必将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X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城市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
一、深学细悟,准确把握核心要义与战略方向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发展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新时期。此次会议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重要部署,我们必须全面系统、深入透彻地加以理解,确保城市工作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一)深刻领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城市工作的灵魂所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理念,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论断一脉相承。这要求我们在城市工作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际需求,而非追求表面的宏大叙事。城市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精准回应群众在居住、出行、环境、安全、文化等各方面的具体关切,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城市治理的本质在于充分尊重并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最大限度激发市民的主人翁精神,将政府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全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归根结底,衡量城市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任何脱离群众实际需求的决策与项目,无论形式多么光鲜,都与人民城市理念背道而驰。我们要将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二)深刻把握“内涵式发展”是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会议明确指出,当前城市工作的重心已转向“存量提质增效”,必须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过去“摊大饼”式外延扩张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其核心在于聚焦质量提升、效率变革、动力转换。这意味着我们要将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生命体,通过系统思维进行全周期、全要素的精细化管理与优化。一方面,要着力优化城市结构布局,推动组团式、网络化发展,促进各类要素在城市内部及城市群间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动能转换,核心在于依靠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必须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位置,优化创新生态,厚植创新沃土,集聚创新人才,让城市成为孕育新动能、发展新业态、形成新优势的策源地。同时,内涵式发展要求我们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在有限的资源环境约束下,精打细算,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下大力气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使之成为激发城市活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抓手,实现城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根本转变。
(三)深刻认识“安全韧性”是城市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基石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首位”。此次会议将建设“安全可靠的城市韧性”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并将其提升到“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的高度,是立足复杂严峻风险挑战的现实考量与长远谋划。安全是发展的前提,韧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将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到城市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要下大力气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步伐,强化对超高层建筑的安全监管与技术保障,全面提升房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水平,切实构筑起抵御风险的硬件屏障。在自然灾害防治上,要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系统谋划、综合施策,统筹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和内涝治理工程建设,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在社会安全领域,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有力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建设韧性城市,不仅需要坚实的“硬设施”,也呼唤强大的“软实力”,要通过完善法规标准、健全体制机制、普及安全文化,全方位提升城市在各类风险冲击下的适应、恢复和成长能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聚焦重点,系统谋划转型路径与落实举措
立足XX市发展阶段特征和资源禀赋条件,我们必须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战略擘画精准转化为推动XX市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任务书,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发力。
(一)紧扣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构建现代化城市新格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结构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战略支撑。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科学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协调发展。其一,强化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与战略引领。深刻理解“城市是区域中的城市,区域是城市发展的依托”,主动服务和融入XX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优化城镇开发边界内的用地结构和布局。坚持“组团式、网络化”发展思路,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市副中心、功能节点建设,促进多中心、集群化布局。重点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创新空间、生活服务空间的配置,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特别是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与XX市实际,科学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空间,为长远发展留足战略纵深。其二,协同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县域城镇化的部署要求,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突出县城的比较优势。大力提升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增强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有效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优化财政、土地等要素配置,鼓励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打造富有生机活力的县域经济体,使其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其三,畅通城市运行的生命线网络体系。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导向,以提升市民通勤便利度、生活舒适度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布局与接驳体系,大力发展慢行交通。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并智慧化运营管理水、电、气、热、通信等地下管网系统。特别针对老旧小区、城中村等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改造更新投入力度,优先保障民生需求网络的畅通无阻和安全可靠,为城市高效运转和韧性提升奠定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