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2025年全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攻坚收尾冲刺专题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研判当前我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形势,聚焦攻坚收尾阶段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加压,动员全区上下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冲刺,确保这项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刚才,市住建局的*同志,以及各参建单位、街道社区的负责同志都作了很好的发言,既汇报了进展,也亮明了态度,更指出了问题,听了很受启发。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亲临现场指导的市住建局*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奋战在老旧小区改造一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自“十四五”规划启动以来,我区始终将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累计投入资金数十亿元,完成了*个老旧小区、超115万平方米的改造工程,惠及居民超过4.2万户,一大批昔日功能不全、环境不佳的老旧小区实现了“逆生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实实在在地提升。进入2025年,我们乘势而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接续推进这项工作。今年,我区第一批次12个小区的改造项目,涉及楼宇210栋、居民近12000户,目前已全面进入攻坚收尾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第二批次10个小区的改造也已全面进场施工。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任务最集中、挑战最严峻、冲刺最关键的时期。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发扬斗争精神。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成绩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部分项目存在收尾不彻底、细节处理不到位的问题;个别施工单位存在安全意识松懈、文明施工标准不高的情况;跨部门、跨单位协同作战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会议要解决的“靶心”,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我讲六点意见。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在“清零销号”上再下实功,全力推动问题整改见底见效。
(一)锚定收尾关键环节,筑牢工程质量基石。收尾阶段作为改造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其质量直接决定项目最终成色,绝非简单的“扫尾”,而是关乎群众满意度的“试金石”。当前第一批次项目已进入验收倒计时,必须以“零遗憾”标准从严把控每一个细节。各施工单位需立即组建专项验收小组,联合监理单位开展全域“回头看”行动,对照最初设计蓝图、施工合同条款及前期收集的300余条群众反馈意见,逐项核查墙面平整度、管道密封性、电路安全性等关键指标。建立“三张清单”动态管理机制:问题清单要细化至窗台渗雨、地砖空鼓等具体瑕疵,责任清单明确施工班组、监理人员双责任人,整改清单标注完成时限和验收标准。实行“每日调度、每周通报”制度,对整改滞后的单位启动约谈机制,坚决杜绝“应付式整改”。特别要强化隐蔽工程复查,如地下管网压力测试、墙体保温层厚度检测等,需留存影像资料备查。通过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每一项整改都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让改造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二)攻坚“飞线”整治顽疾,重塑空中清朗环境。空中线缆乱象不仅影响社区美观,更存在线路老化短路、高空坠落等安全隐患,是群众投诉的“高频项”。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彻底整治,由区住建局牵头成立专项指挥部,整合街道、社区、供电公司及五大通信运营商力量,组建20支专业整治队伍,实施“清零行动”。创新推行“三共工作法”:共商整治方案,组织技术人员逐楼栋勘查,结合建筑结构制定“入管深埋”“沿墙暗敷”“桥架分流”等差异化方案,如老旧多层楼采用PVC管穿线,新建电梯房配套智能桥架;共建责任体系,签订《联合作战承诺书》,明确运营商负责线路梳理,社区协调居民配合,施工队承担改造施工,费用按“企业为主、政府补贴”比例分摊;共享整治成果,建立线缆台账数据库,标注线路权属和维护责任。整治过程中要同步开展安全警示教育,通过张贴漫画海报、现场演示等方式,让群众了解乱线危害。力争验收前完成87个小区整治,拔除废弃线杆236根,整理线缆总长超15万米,实现“空中无蛛网、地面无废线”的目标。
(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改造成果效能。收尾工作的核心不仅在于问题整改,更在于构建防止问题反弹的长效机制。要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建立“双查双督”制度:施工单位自查需覆盖工程质保期内所有项目,每季度提交养护报告;社区网格员巡查要重点关注公共区域设施完好度,发现问题48小时内反馈至指挥部。对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如楼道灯频繁损坏、绿化带踩踏等,组织专家论证优化方案,从源头上解决设计缺陷。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开通“随手拍”监督平台,居民可上传发现的问题照片,核实后给予话费奖励;每月召开“圆桌评议会”,邀请业主代表、物业、施工方共同评议整改成效。针对“飞线”等易反弹领域,推行“三色标识”管理:红色标注高危隐患线路,黄色提醒定期维护线路,绿色标识达标线路,由运营商按色级开展巡检。同时将管护责任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考核,与干部绩效奖惩挂钩。通过这套“整改—评估—优化—巩固”的闭环体系,确保改造工程经得起长期检验,让群众持续享受整洁、安全、便捷的居住环境,真正把民生工程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在“宣传引导”上再用真情,全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一)多维宣传展成果,筑牢群众认同基石。老旧小区改造的成效,群众的感知与认可是核心标尺。各属地街道、社区需将宣传工作作为连接改造工程与居民心声的桥梁,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传播矩阵。线下依托小区公示栏设立“改造成果展示墙”,按“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分类陈列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片,如地下管网改造前的淤堵现场与改造后畅通无阻的视频对比、楼道墙面粉刷前的斑驳痕迹与改造后整洁明亮的实景对照,每幅图片旁附详细文字说明,让居民直观看到“里子工程”的蜕变。线上盘活业主微信群、社区公众号等阵地,每周推送“改造进度播报”,用通俗语言解读墙体保温层增厚3厘米带来的节能效益、排水管道直径扩大至150毫米对雨季防涝的作用等专业内容,穿插施工人员冒雨作业的短视频,增强宣传的感染力。每月召开“居民观摩会”,组织群众走进改造现场,由工程师现场讲解防水工艺升级、电力负荷提升等技术细节,解答“为什么要更换老化电线”“新铺设的沥青路面有何优势”等疑问。通过全方位、沉浸式的宣传,让群众从“被动知晓”变为“主动了解”,真切体会改造带来的居住品质提升,从而凝聚起“小区是我家,改造靠大家”的共识。
(二)一线受理解诉求,架起服务群众桥梁。小区“现场办公室”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关键节点,必须杜绝“挂牌不履职”现象,打造24小时响应的民生服务站。办公室成员由街道干部、社区网格员、施工单位代表、物业人员组成,实行“AB岗”值守制度,确保群众随时能找到人、说上话、办了事。建立“三色台账”管理制度:红色台账登记紧急诉求,如施工导致停水停电等,要求1小时内响应、4小时内解决;黄色台账记录一般问题,如楼道堆放杂物影响施工,24小时内协调处理;蓝色台账收集建议类信息,如增设休闲座椅、优化停车位规划等,每周汇总研讨可行性。推行“敲门行动”,办公室人员每天走访20户居民,特别是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用“拉家常”方式了解实际困难。针对施工期间不可避免的噪声、粉尘问题,提前张贴《施工公告》明确作业时间,为周边居民发放防尘口罩、降噪耳塞等慰问品;对因道路开挖导致的出行不便,协调施工队开辟临时通道,安排志愿者帮扶行动不便的居民。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