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场推进会。刚才,我们一起实地观摩了XX乡XX村在问题整改、乡村振兴和“三资”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和显著成效,听取了他们的经验介绍,相信大家深受启发、备受鼓舞。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决策部署,动员全县上下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打好“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突击战”和“持久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服务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夯实X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物质保障。管好用好“三资”,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可以说,“三资”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乡村治理的能力,也直接关系到我们基层工作的成败。
近年来,全县各乡镇(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在规范“三资”管理、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大多数村集体家底得到初步摸清,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今天我们看到的XX村,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改良果树品种、完善灌溉设施等方式,将“沉睡”的资源有效盘活,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让村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这就是“三资”管理见实效的生动写照。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依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形势不容乐观。从2024年度国家考核评估反馈的问题,以及我们近期自查自纠的情况来看,一些深层次、顽固性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在个别地方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为“三个不清、三个不规范、三个不到位”。
一是底数不清、产权不清、责任不清的“存量”问题依然突出。部分村集体资产资源家底仍然是一本“糊涂账”,有多少资源可以发包、有多少资产可以盘活,一问三不知。集体资产的权属界定模糊,导致在处置和收益分配上纠纷不断。管理责任主体缺位,村级组织换届后财务交接不彻底、手续不完备的现象时有发生,为资产流失和管理混乱埋下了隐患。
二是合同不规范、程序不规范、处置不规范的“增量”风险持续存在。有的村在资源发包、资产租赁过程中,存在“人情包”“权力包”,甚至超长期、超低价签订合同,一份合同签几十年,租金远低于市场价,严重损害了集体利益。有的重大事项决策,不经过民主议事程序,“两委”干部甚至个别书记“一言堂”就定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被架空。有的村级工程项目建设,存在暗箱操作、拆分项目、违规支付工程款等行为,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三是财务管理不到位、监督制约不到位、收益分配不到位的问题亟待解决。有的村财务管理混乱,白条抵库、公款私存、账目公开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屡禁不止。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不充分,对“三资”管理的监督流于形式,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不透明、不公平,优亲厚友,甚至被少数人侵占挪用,引发群众强烈不满。
这些问题,不仅直接侵蚀了村集体的“家底”,更严重损害了X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动摇了X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迎接新一轮国家考核评估的关键之年。在这个节骨眼上,“三资”管理如果跟不上,守不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就是空谈,促进农民增收就是空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是空谈。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从讲ZZ、顾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抓好“三资”管理工作,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严肃的ZZ任务,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刮骨疗毒的决心,坚决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