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2025年全县省级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省级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创建形势,正视存在问题,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作风,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向常态迈进。刚才,几个重点责任单位作了表态发言,态度坚决、措施具体,希望说到做到、不放空炮。下面,我结合近期县创建中心督查和县委巡察组专项巡察反馈情况,就抓好常态化创建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形势逼人、问题警醒,必须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扛牢创建责任
省级文明城市,是衡量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形象魅力、发展活力和治理能力的“金字招牌”。这块牌子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县干部群众多年心血汗水。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创建绝非“一劳永逸”的终点,而是“永远在路上”的新起点。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竞争态势逼人。省内兄弟县市你追我赶、各显神通,都在铆足干劲抓创建、促提升。如果我们稍有懈怠、稍有松劲,不仅难以实现更高目标,连现有成果也可能得而复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工作还存在不少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有些问题甚至触目惊心、令人警醒。近期,县创建中心密集督查和县委巡察组专项巡察,为我们精准画像、把脉问诊,反馈的问题清单值得每一位在座同志深刻反思:
(一)城市管理“粗放病”未根治。巡察发现,部分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脏乱差”问题反弹严重,特别是中兴街北段、人民路部分区域,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死灰复燃,垃圾清运不及时、卫生死角多,影响了市容观瞻。部分农贸市场内部及周边环境秩序混乱,基础设施破损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二)基础设施“欠账多”待补齐。老城区部分道路破损、人行道地砖缺失松动问题突出,雨天“水地雷”现象时有发生,存在安全隐患。部分老旧小区改造后缺乏长效管理,公共设施损坏维修不及时。城区公厕布局与管理仍有差距,部分区域停车位供给严重不足,“停车难”矛盾日益凸显。城市“里子”工程,如地下管网、消防设施等的维护管理存在盲区。
(三)文明素养“软实力”有短板。交通秩序方面,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逆行、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等不文明行为仍较普遍。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乱丢垃圾等陋习未能有效杜绝。部分窗口单位服务意识、办事效率有待提升,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不够理想。市民参与创建的主动性、自觉性尚未充分激发,主人翁意识有待加强。
(四)责任落实“中梗阻”仍存在。巡察反馈明确指出,部分乡镇(街道)、县直部门对常态化创建认识不到位,存在“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松懈思想和“突击迎检、过后反弹”的应付心态。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协调不畅现象时有发生,齐抓共管合力尚未完全形成。一些网格化管理流于形式,责任压得不实不细,压力传导层层递减。部分创建任务推进缓慢,存在“上热下冷”现象。
面对这些沉甸甸的问题清单,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沾沾自喜,没有任何资本麻痹大意!各级各部门务必从ZZ高度和民生角度深刻认识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这不仅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工程,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心工程。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把创建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气、啃硬骨头,坚决打赢这场荣誉保卫战、形象提升战、治理攻坚战!
二、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必须以“钉钉子”的韧劲攻克重点难点
常态化创建,贵在坚持,难在精准,成在实干。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