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体制内要少说话
体制内要少说话,这话听起来简单,其实里面藏着不少道理。很多人刚进体制的时候,总想着要表现自己、说出自己的观点、争取被看见。可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在这个体系里,说得多未必是好事,说得巧不如说得少,有时候,少说,反而是一种智慧,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先说个最直白的感受吧,在体制内,话一旦多了,你的立场、态度、想法,很容易就被别人拿去做文章。你说一句没问题的话,也许在别人耳朵里就变了味;你出于好心提醒别人一句,别人也可能觉得你是在“多管闲事”。这个体系讲究的是层级、秩序、稳妥,太锋芒毕露或者太爱表达,很容易触碰到某些不成文的“红线”,尤其是那些你看不到、摸不着,但别人却心知肚明的潜规则。所以,学会少说,是一种生存技巧,也是一种职场智慧。
体制内有时候并不缺能说会道的人,真正缺的是能稳住、沉得住气的人。你越说得多,暴露的信息也越多。别人就越容易看出你站在哪一边、你跟谁关系近、你对上级态度如何、你对制度有什么看法——这些看似日常的言语,其实都可能成为别人评估你、判断你甚至针对你的依据。而如果你不说,别人就没法判断,自然也就少了麻烦。久而久之,你在别人眼里就是个“稳得住”的人,不轻易表态、不随便出头,也就更容易被信任,至少不会被排斥。
再说体制内的风气,说到底是讲规矩的。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什么人面前说多少话,这都不是随意的。有时候你多说一句,别人听着不舒服;少说一句,别人觉得你知进退。说到底,这种地方是讲“识趣”的地方,你得知道什么时候该开口、什么时候该闭嘴。说多了,容易越界;说得太直接,容易得罪人;说得太用力,容易给人留下“想往上爬”的印象,反而会让自己处于不利的位置。
其实,少说话并不等于沉默寡言,也不代表你没有观点。相反,它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一种对自己言行负责的表现。你可以观察、倾听、思考,但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情绪、判断、偏好都挂在嘴边。体制内的世界,复杂又微妙,很多时候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没说什么。沉得住气,话留三分,是一种处世之道。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体制内的节奏是慢的,不像外面互联网行业那种“说干就干”。很多时候你今天说的东西,要经过层层汇报、反复斟酌、各种评估,最后才会落地。而你说得太急,说得太满,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你不成熟,不稳重。久而久之,你说话的份量就会被打折扣,甚至变成“那个老是发言的谁谁谁”。你愿意被这样记住吗?肯定不愿意吧。
再一个,少说话也意味着少留下把柄。体制内很多时候不是明面上斗,而是暗地里看谁更“合适”,而“合适”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你能力多强、表达多流利,而是你是否稳、是否低调、是否让人放心。你一旦说话多了,总有可能说错,总有可能哪句让人误会。尤其在现在信息传播那么快的时代,一句话被截出来、转发出去,你再解释,也难以完全消除影响。所以,与其说完再亡羊补牢,不如一开始就谨言慎行。
有时候,不说话反而能表达更多。你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种沉默,别人自然就能体会你的态度,而且你留足了“解释空间”,别人也很难把你往死里揣摩。而一旦你话说太死,说得太肯定,反而把自己推上了某种“表态”的位置,到时候事情一变,你就成了最难转身的那个人。
当然,不是说你永远都闭嘴,什么都不说就好。在合适的时候,适度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建议是应该的,但要讲究方式、分寸、场合。重要的不是你说了多少,而是你是否在关键时刻说了“对”的那一句。这才是真正有用的发声。
所以说,体制内要少说话,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大智若愚。是在权衡利弊之后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你得明白,有些场合不是靠嘴争的,有些问题不是靠话解决的,有些人你越解释越误会,不如就一句不说,留白反而更有力。
沉得住气、话说得少、事做得稳,才是走得远、站得稳的根本。把这点想透了,你自然就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在体制内混得好的,嘴都很“紧”。这不是巧合,是他们看清楚了现实后的清醒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