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福建日报/2025 年/4 月/3 日/第 008 版深读
我省不断拓展林票功能,激活林业发展潜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林业、投资
林票——
让“ 票” 激活万重山
本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宋家健
核心提示
手中有票,不用上山劳作,也能获得稳健收益;小小一张票,可以贷来真金白银⋯⋯近年来,
林票、绿票、生态票等各种“ 票” 已成为福建林农眼中的最新“ 时尚单品”。
这些票虽然名称与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属于林业收益权凭证,有着共同的底层逻辑:在合作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折资量化,将林业资源转化成证券化的票据资产。它被认为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能够有效破解“ 单家独户怎么办”“ 钱从哪里来” 等林业发展难题。有了它,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林农变股东,资源增长、林权增益、林农增收。
小小一张票,有怎样神奇的魔力?本期深读为你解码。
一张票聚合万千林农
靠自己,或许可以种好一棵树,但未必能够种好一片林。这是三明市沙县区高桥镇上里村林
农卢盛垅的切身感受。
“ 种树,挖个坑、填上土,就能坐等成材吗?” 卢盛垅说,他种树的方法原始、粗放,植苗后,前三年除草,之后就看天吃饭。这样的杉木林,到主伐时每亩出材量只有六七立方米。当地省属国有林场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因科学管护、 集约化管理, 出材量是独户经营的 2 倍以上。
卢盛垅也想效仿。但,一是没技术缺资金;二是他家里只分到了 3 亩林地,形不成规模效应,投入产出比不高。这碎片化的林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放眼沙县,当地小吃业发达,全区每年外出经营小吃的人数近 2.5 万人,约占农村人口总数
的 34%和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55%。部分山林因此失管。
沙县的困扰,正是林改新题。
21 世纪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福建发端,走向全国。这场“ 从山下到山上的改革”,以分山到户破题,实现了“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从此,靠山吃山的林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珍视自家山林。但随着时代变迁,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其中,“ 单家独户怎么办” 难题尤为棘手,因为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上涨,独户经营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必由之路。
推动林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有很多方式,沙县鼓励场村合作。
“ 一方是国有林场,有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另一方是村集体,有资源条件。”谢汝根曾在三明多个国有林场担任场长,是场村合作最早实践者。他说,双方合作经营,最后按约定比例分配收益。
但场村合作,不是人人都欢迎。
“ 村集体和国有林场合作经营的这片林子,我知道自己有份,但是到底值多少钱、利润什么时候才能分到手,心里没有数啊。” 卢盛垅说,更何况,林业投资变现难问题依然存在,“ 只有等到十几二十年后,林木采伐了,才能拿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有感于此,沙县在场村合作的基础上,借鉴资本市场的经验,提出了发行林票的构想。林票
可以类比为股票,是一种未来收益权凭证。
第 1 页 共 3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以官庄林场在夏茂镇梨树村发行的首批林票为例,村里有一片 643 亩的杉木幼林,评估后确定现有价值 130 万元。 2019 年, 村里将这片林子委托给官庄林场经营, 按照约定, 林场占股 15%,村集体占股 85%。官庄林场将这 85%权益量化成林票,其中 30%归村集体、70%归村民。每个村民可以领到面值 400 元的林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