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提拔的门道只有一个,其他都是假的
提拔的门道,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一条:跟对人。
其他的,无论是你引以为傲的业务能力,还是苦心经营的人情世故,或是那点若有似无的背景,都只是这条主干上的枝叶,是锦上添花,是水到渠成,唯独不是决定性的根基。
我知道这话听起来有点绝对,甚至有点“宿命论”的味道。
为什么一些单位,总被认为是“进步快”的部门?
真的是因为这些岗位本身技术含量碾压其他部门吗?
未必。
关键在于,它们离核心决策层、离那些真正的大伯乐们足够近!
这种“近”,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更是工作关系上的。
你写的材料直接呈送主要领导,你协调的事务关乎全局运转,你参与的会议能接触到核心信息流。
更重要的是,你有大量机会在具体工作中,在关键任务上,让大伯乐们近距离观察你:这小子思路清不清?办事牢不牢靠?抗压能力如何?值不值得培养?
这种“被看见”、“被考验”的机会,是其他业务部门埋头干活的人难以企及的。
我在内部社群里讲过一个观点:大伯乐们精力有限,注意力是稀缺资源。
他不可能认识单位里每一个人,更不可能深入了解每个人的斤两。
他提拔人,首先提拔的是他看得见、信得过、用着顺手的人。
你在他的视野范围内,并且通过一次次任务建立了信任,那么当机会来临,你自然就在候选名单的前列。
而那些不在“近水楼台”的人呢?
想要进入大伯乐的视野,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甚至需要“曲线救国”,比如说通过你的直属领导(如果他恰好是伯乐信任的人)去推荐,或者抓住某个重大项目、特殊任务的机会脱颖而出。
这难度,自然就大了许多。
所以很多“跑局”、“跑圈子”的行为,究其本质,都是在试图缩短与“光源”的距离,寻求一个被“看见”的机会。
当然了,跟对人,不仅仅是“跟”上了那么简单。
这位伯乐自身在上层有没有能量,能不能“罩得住”你,能不能为你争取资源、抵挡风浪,这才是关键。
假如你被一位副职领导赏识,他把你视为心腹,给你压担子、让你参与核心工作、在各种场合表扬你,也真心实意想推你上去。
但是,如果这位副职领导本身在单位班子内话语权就弱,或者他与一把手关系微妙,甚至他自己在更高层就缺乏强有力支持。
那么,当提拔的关键时刻到来,他为你说话的分量够不够?
他有没有能力在班子会上、在上级考察时,为你争取到那个位置?
很多时候,答案是否定的。
他可能痛心疾首,但也只能无奈地告诉你:“再等等,下次一定争取。” 
这一等,可能就是物是人非。
这就是“能量”的差距。
一个有能量的伯乐,不仅能“看见”你、“信任”你,更能“托举”你。
他能在复杂的博弈中为你斡旋,能在关键时刻为你遮风挡雨,能用他在上层的关系网络为你背书。
他把你“种”下去,有足够的“养分”(资源)和“防护”(庇护)让你能扎下根、发出芽,而不是在风雨飘摇中夭折。
讲到这里,千万别误会。
我说“跟对人”是核心门道,绝不是鼓吹大家去钻营投机、攀附权贵,更不是否定个人能力和踏实工作的价值。
恰恰相反,“跟对人”这个门道的成立,有一个绝对的前提:你自己得是块“料”!
伯乐相马,相的是千里马的潜质。
贵人提携,提的是值得提携的人。
没有真才实学,没有扎实的工作业绩,没有基本的情商和靠谱的人品,即使一时靠关系上了位,也多半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要么坐不稳,要么栽跟头。
贵人再强,也不可能把一个草包硬推上高位,那不仅害了你,也砸了他自己的招牌。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显赫背景的普通人(尤其是寒门子弟)而言,最现实、最稳妥的路子是什么?
就是在深耕本职、锤炼过硬业务能力这个“基本盘”的前提下,擦亮眼睛,寻找那个可能成为你“贵人”的领导。
观察他:他是否在上升期?他是否真心培养下属?他是否愿意且有能力为下属争取?他自身的人品和格局是否值得追随?
当你自身价值足够亮眼,又恰好处在一位有能量、有格局、愿意培养人的伯乐的视线中时,“跟对人”的效应才会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认清了这一点,或许能少些无谓的焦虑,多些清醒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