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街道X工委书记在矛盾纠纷化解调度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矛盾纠纷化解调度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上级有关部署要求,总结前期工作,分析当前形势,调度推进下一步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刚才,相关同志汇报了各村(社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情况,讲得都很具体、很实在,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把工作做得更好。下面,我结合街道实际,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矛盾化解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深刻认识矛盾纠纷化解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思想认识,筑牢矛盾化解“压舱石”
矛盾纠纷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如同晴雨表,反映着社会的运行状况和群众的利益诉求。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每一起矛盾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都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隐患。小到邻里之间的争吵,大到群体利益的诉求,若处理不当,都可能引发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等,严重破坏社会的安定有序。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来讲,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试想,如果一个地方矛盾纠纷频发,企业投资会缺乏信心,项目建设会受到干扰,群众也无法安心创业就业,经济发展必然受到阻碍。对于基层治理而言,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是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前沿,直接面对群众的各种问题和诉求,只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才能筑牢基层治理的根基,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
(二)强化民生关联,架起X群关系“连心桥”
我们X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群众的事无小事,每一起矛盾纠纷背后都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无论是邻里之间的宅基地纠纷,还是家庭内部的财产分割问题,亦或是征地拆迁中的补偿争议,都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及时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纠纷,就是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感受到X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从而增强对X的信任和支持。反之,如果对群众的矛盾纠纷视而不见、敷衍了事,就会伤害群众的感情,疏远X群干群关系,影响X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我们要把矛盾纠纷化解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不断增进X群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
(三)聚焦发展大局,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器”
当前,我们街道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利益调整和矛盾冲突,比如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土地征用、拆迁安置问题,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劳资纠纷等。这些矛盾纠纷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影响项目的推进和企业的发展,进而阻碍街道整体发展大局。只有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为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让我们能够集中精力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ZZ任务来抓,为街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乱云飞渡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准确把握当前矛盾纠纷的形势任务
(一)类型分析,把握矛盾纠纷“风向标”
当前,我们街道的矛盾纠纷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矛盾性质来看,主要包括民事纠纷、行政纠纷和涉法涉诉纠纷等。民事纠纷中,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财产纠纷等较为常见。邻里之间可能因为噪音、环境卫生、通行等问题产生矛盾,婚姻家庭纠纷则涉及到夫妻感情、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方面。财产纠纷包括房产、土地、债权债务等问题。行政纠纷主要是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满,比如在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的争议。涉法涉诉纠纷则是当事人对司法机关的裁判结果不服,通过信访等途径寻求解决的问题。从矛盾产生的领域来看,经济领域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合同纠纷、劳资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不断涌现。在农村地区,土地承包经营、宅基地使用权、征地补偿等问题仍然是矛盾纠纷的热点。在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业主与开发商之间的纠纷、环境保护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二)特点归纳,找准矛盾纠纷“症结点”
一是复杂性。许多矛盾纠纷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涉及到多个方面、多个主体的利益。比如征地拆迁纠纷,既涉及到政府的拆迁政策、开发商的利益,又关系到被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还可能涉及到历史遗留问题、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处理起来难度较大。二是群体性。一些矛盾纠纷由于涉及到较多群众的利益,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比如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小区业主对物业管理不满等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众多群众集体上访、请愿,甚至出现过激行为。三是易激化性。在矛盾纠纷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当,很容易导致矛盾升级激化,从一般的口角之争发展到肢体冲突,甚至引发刑事案件。特别是一些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情绪较为激动,一旦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四是长期性。有些矛盾纠纷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政策调整等原因,需要长期关注和处理。比如一些信访积案,历经多年未能解决,当事人反复上访,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长期的压力。
(三)成因剖析,深挖矛盾纠纷“根源处”
从社会层面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矛盾进入了多发期。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逐渐扩大,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矛盾纠纷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政策层面来看,一些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政策宣传不到位、执行标准不统一、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等,导致群众对政策不理解、不认同,从而引发矛盾纠纷。从基层工作层面来看,部分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和细心,对群众的诉求不能及时回应和处理,导致小矛盾积累成大问题。同时,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还不够健全,存在信息不畅、协调联动不足、化解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矛盾纠纷的及时有效处理。从群众自身层面来看,一些群众法治意识淡薄,不懂得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是采取上访、闹事等极端方式解决问题。还有一些群众存在不合理的诉求,漫天要价,给矛盾纠纷的化解带来了困难。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切实掌握矛盾纠纷化解的原则方法
(一)依法依规,坚守矛盾化解“警戒线”
法治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化解矛盾纠纷。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坚实依据,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办事,从纠纷受理、调查取证到调解裁决,每个环节都要确保程序合法、实体公正,让每一起矛盾纠纷的处理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真正实现“定分止争”。要构建多层次法治宣传教育体系,通过“法律进社区”“以案释法”等活动,运用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案例故事,引导群众树立法治意识,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