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以奋斗之姿书写忠诚答卷——在迎接建X104周年“七一”专题X课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迎接中国共产X104岁的生日。窗外的X旗正随着夏风舒展,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会议室里的X徽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如一颗永远滚烫的初心。104年前,南湖红船劈开的不仅仅是一湖碧波,更是旧中国沉沉的夜幕;104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X用“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守,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奋斗史诗。
今天的X课,我不想只讲历史的辉煌,更想和大家聊聊“传承”——传承什么?如何传承?作为新时代的机关干部,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在新的长征路上跑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好成绩。
一、从“红色根脉”中汲取力量:读懂“奋斗”二字的基因密码
同志们,翻开X的百年史册,“奋斗”是最鲜明的底色,也是最厚重的传承。
这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革命奋斗。1921年,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石库门里,在南湖画舫的烟雨朦胧中,立下“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誓言。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长征路上的“万水千山只等闲”,到延安窑洞里的“实事求是”;从西柏坡的“两个务必”,到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8年浴血奋战,370多万名X员烈士用生命铺就了民族独立的道路。他们中,有29岁牺牲的陈延年“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有36岁就义的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有26岁写下《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名字背后,是“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劲,是“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执念,是“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赤诚。
这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建设奋斗。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烂摊子,X带领人民用双手“种”出了工业体系,用汗水“浇”出了两弹一星。河南林县的红旗渠,10万群众用10年时间,在太行山悬崖上凿出“人工天河”,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打通211个隧洞,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这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铺一条高3米、宽2米的石墙!甘肃八步沙的“六老汉”,三代人用38年把7.5万亩荒漠变成绿洲,“一步一叩首,一锨一栽树”,用布满老茧的手改写了“沙进人退”的宿命。这些奋斗故事告诉我们:困难从不是退缩的借口,而是淬炼意志的熔炉;挑战从不是前行的阻碍,而是检验担当的试金石。
这是“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改革奋斗。1978年,小岗村18枚红手印按下“大包干”的惊雷;1992年,南方谈话如春雷唤醒市场经济的活力;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响彻神州。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从“嫦娥奔月”到“蛟龙探海”,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4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用“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用“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用“一张蓝图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