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云南政协报/2025 年/1 月/20 日/第 010 版云南两会 特刊
科技强水利 发展助红河
——红河水利科技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刘玲玲 通讯员 严宇航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 这进一步深化了科技创新的内涵,也为水利科技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砥砺初心使命 承前启后展宏图
1951 年,云南省红河州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 红河州水勘院”)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咨询规划研究院(以下简称“ 红河州水规院”)作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水利局直属的国家公益二类综合性勘测设计科研单位成立。两所机构主要从事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科研等工作,同时肩负红河州防汛抗旱抢险任务,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
70 载光阴流转,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步伐的不断迈进,红河州水勘院和红河州水规院逐步从传统水利向科技型水利不断转型升级,在多年积累的设计、施工经验基础上,自主创新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核心技术、新工艺、新装置和新系统。同时,业务范围也在顺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从传统水利工程向市政工程、景观工程、生态治理工程等方向拓展。
2021 年 12 月,滇南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 滇南研究院”)应运而生,作为由红河州科技局、红河州水利局、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昆明理工大学五方共建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被云南省科技厅纳入首批 20 家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进行孵化培育和重点建设。
自滇南研究院成立以来,始终以集成有用资源,赋能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以“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生产力” 为目标,为红河州各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优势互补、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平台。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近年来,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以全新视角审视自身发展之路,深刻理解和把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重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育,整合多方资源,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红河州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谋求新引擎和源动力。
以科技创新为翼 勇毅前行谱新篇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一直以来,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十六字” 治水思路及“ 四水四定” 原则,深入学习贯彻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科技大会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省科技大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助力红河州水利高质量发展。据统计,近 3年来,在水利科技上投入的研发资金逐年增加,累计投入资金达 3624.08 万元。
自主研发隧(涵)洞智能检测机器人、“ 红河—2025” 智能全自动制浆配浆灌浆一体化平台、土工膜自动铺设系统设备及自动检测设备、全位置自动焊接系统等多项水利工程施工设备,并成功应用到 10 余项水利工程中,获国家专利 49 项、软件著作 12 项⋯⋯近年来,红河州水勘院、
第 1 页 共 3 页
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立足水利发展实际,紧盯自身发展目标,科技成果应用广泛、科技创
新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