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日报/2025 年/1 月/10 日/第 018 版新农村
集体林业带动 4700 多万农民就业,林地每亩产出较林改前增长 3 倍多
“ 林改四问” 新答卷
本报记者 顾仲阳
“ 领到林业经营收益权证的林企和林农,从金融机构得到授信,贷款扩大再生产,大家对以林致富信心更足了。” 江西省资溪县林业局X组成员石银平介绍,从 2005 年开始颁发林权证,到2022 年颁发林下经济收益权证,再到如今涵盖多种类经营的林业经营收益权证,资溪县不断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生态资源活力。
资溪县是观察我国集体林改不断深化的一个窗口。我国集体林地占林地总面积的 60%,涉及
1 亿多农户。20 多年来,集体林改接续推进,成果持续巩固深化。各地围绕“ 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 这“ 林改四问”,积极探索、创新作答,交出了一张张精彩答卷。
山要怎么分?
确权到户,加快推进集体林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三权分置”
“ 一亩地冬笋能出 400 斤,春笋超过 1000 斤,乡亲们对发展笋竹两用林更有信心了!” 竹笋大丰收,让资溪县马头山镇霞阳村X支部书记毛建华喜笑颜开。
发展笋竹两用林,是几年前村里确定的主导产业。2024 年村里规划打造 300 亩笋竹林,由村办企业霞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 改造林地需要五六十万元, 资金缺口成了 “ 拦路虎”。
转机出现在当年 6 月份。霞阳村集体获得了资溪县颁发的全国首批林业经营收益权证,经过评估,可以在银行抵押贷款 100 万元,难题迎刃而解。
“ 林业经营收益权证不仅解决了我们的融资问题,还能为我们发展多种林业经营提供凭证,这下子底气更足了。” 毛建华说。
完善产权制度,是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各地围绕回答“ 山要怎么分”,开展集体林地确权颁证,全国共发放林权证 1 亿多本,初步实现了“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但也存在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经营权不够活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地加快推进集体林地“ 三权分置” 改革,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为集体林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长期稳定承包权。近年来,林地承包期剩余时间不足一个林业生产周期的情况越来越多,如何稳定经营者预期?各地坚持承包期届满延包原则,不将承包地打乱重分,确保绝大多数林农原有承包林地继续保持稳定。江西省抚州市率先开展延包试点,承包剩余期限 10 年以内的,发包方可以依法提前确认延包合同, 让广大经营者吃下 “ 定心丸”。“ 有了这个证, 承包期限延长到 2065年,心里踏实多了。” 抚州市广昌县水南圩乡大庄村村民张启明拿着“ 林权延包” 不动产权证说。
加快放活经营权。林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再流转或者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流转期限 5 年以上的林地经营权可以申请登记发证,作为林权抵押贷款、申报林业项目的凭证⋯⋯这些放活经营权的改革举措加快落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汇集,广袤山林活力奔涌。
树要怎么砍?
给予经营者更多自主权的同时,提升集体林森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