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芜湖日报/2025 年/1 月/22 日/第 004 版专版
“ 农” 墨重彩绘“ 丰” 景
——二〇二四年芜湖市农业农村工作亮点回眸
记者 花磊 李扬
春华秋实,耕耘不负。
2024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一年。回望过去一年,芜湖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为引领,聚焦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重点,持续深化农村领域改革,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2024 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再创新高,智慧“ 芜湖大米” 品牌深入推广,“ 芜湖大米” 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长江禁渔工作持续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一项项成绩的取得为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添上了“ 农” 墨重彩的一笔。
粮丰农稳“ 筑耕基”
1 月 1 日,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在一片片高标准农田边,种粮大户夏叶龙看着收割后的田地,盘算着新一年的计划。
“ 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小田变大田,机械化作业让我的生产成本下降了不少。使用智慧化灌溉设施以后,不仅节约了开支,也能较好地应对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 夏叶龙说。
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普通村民也成了受益方,农户租金由以前每年每亩 450 元增长至现在的
650 元以上。新东村是我市广大农村地区积极探索科学种粮、多举措推进粮食稳定增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扛稳粮食安全的ZZ责任,把解决好吃饭问题摆在“ 三农” 工作的首要位置,牢牢守住数量、质量双红线,坚决遏制耕地“ 非农化”“ 非粮化”。“ 2024 年芜湖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335.88 万亩,总产 142.80 万吨,单产 425.16 公斤每亩。粮食生产继续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 芜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2024 年,全市推广智慧“ 芜湖大米” 45 万亩,“ 芜湖大米” 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再生稻种植 15 万亩,增长 105%,测产 1210 公斤每亩,入选全省高产案例,逐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我市持续提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277.9 万亩,占全市耕地面
积的 81.1%,位于全省前列,耕地质量大幅提升,单产连续位居安徽省第一。
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我市高度重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重点支持水稻、紫云英、蔬菜等品种育种创新,全年审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 11 个。围绕全省现代种业发展格局,重点打造“ 皖南水田种业大市” 发展目标,加快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一是支持南陵县申报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出台市级财政奖补政策,对“ 2024 年市内常规水稻制种面积达 5000亩以上的主体,按照 10 元每亩予以奖补,单个主体最高奖补 20 万元”。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的育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用种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芜湖大米” 示范推广已成为主战场,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2024 年,全市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高效、绿色、复式、智能作业机械快速增加。农机总动力达 239.03 万千瓦,拥有各类农机具 63.74 万台(套)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 0.76 万台,
第 1 页 共 4 页
水稻种植机械达 0.2 万台,联合收割机达 0.64 万台,谷物烘干机达 0.22 万台,植保无人机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到 1073 台。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 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89.89%。全市小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 97%、92%,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 十四五” 期间,围绕农业结构性调整,一大批适应现代粮食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得到推广,通过“ 互联网+农业机械化” 为农户和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搭建了相互联系的桥梁。与此同时,湾沚区、繁昌区先后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粮丰农稳,国之根基。2024 年,我市坚决落实粮食安全X政同责,全面加强粮食生产指导服务,积极推动稳粮促粮政策落实到位,确保了稳住粮食生产这一“ 压舱石”。
优质服务“ 助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还是人才。市农业农村局坚持将乡村人才振兴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重点,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中心工作,不断育才、聚才、评才,强化人才这个“ 第一资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2024 年,我市成立市新农人协会,促进农业人才集聚。围绕我市智慧农业、畜禽、稻渔综合种养等主导产业,设立 8 个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开展“ 专家+农业企业+农户” 结对帮扶,服务农户 9000 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800 多家,带动这些产业链增值约 16 亿元。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农人脱颖而出,为我市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起到了“ 头雁”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