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池州日报/2025 年/3 月/31 日/第 001 版
喜看沃野涌春潮
——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记者 韩磊
夜色沉沉,贵池区墩上街道种粮大户郭正东水稻基地,一颗颗种子正在暗处蓄势萌芽;拂晓初现,东至县张溪镇万亩油菜田,一场金色的视觉盛宴已悄然上演;万物明朗,石台县小河镇中硒农业科技公司,“ 一粒硒米” 开启了从“ 车间” 到“ 舌尖” 的旅行;春风和畅,青阳县杨田镇乡村振兴产业园,一箱箱特色农产品正打包装车“ 端上” 千家万户的餐桌;华灯初上,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的剧场里,民谣歌手抱起了吉他,文艺青年端起了一杯温热的咖啡⋯⋯
这是一幅池州农业农村“ 十二时辰春景图”:春潮沃野,“ 丰” 景连畦织锦;青山绿水,乡愁落笔成诗。在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里,每一处着墨都是点亮丰收的希望,每一处用笔都在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最美底色。
科技赋能 促进稳产增产
3 月 23 日早晨, 墩上街道河口村, 怒放的油菜花随风摇曳, 郭正东站在田埂上, 注视着田间,他的前方,数台旋耕机正来回作业。 “ 我们在对育秧田进行精细化平整,为后续秧苗移栽做好准备。” 郭正东说。
郭正东种粮已 11 年,从一开始种植品种单一、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到现在种植再生稻及其他优质高产品种、运用科技手段种粮,他的致富之路越走越“ 新”。
“ 从稻种出芽到稻谷收割,现代农业技术为我们全程‘ 护航’ 。” 在郭正东的育秧工厂里,工人们熟练地操作育秧机,自动化的播种设备让每个秧盘都均匀地铺满稻种,然后送进恒温恒湿的暗化室催芽。 “ 与传统室外的人工育秧相比,这种机械化工厂育秧不仅效率高,而且出苗整齐、成活率高。” 郭正东说。
到了插秧时节,无人驾驶插秧机又成为新“ 利器”。去年,郭正东给插秧机加装了“ 北斗导航” 全自动无人驾驶设备,原本 1 台插秧机至少需要 2 个人同时操作才能驾驶,现在只需要 1 个人就可以,极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除了生产方式上体现科技赋能,在种植品种上,郭正东也精心选择。近些年,他在市农科院指导帮助下,积极发展再生稻种植,不断研究更新种植技术,品质、产量实现稳定提高。 “ 从去年情况来看,我们再生稻第一茬亩产达到 600 公斤,第二茬亩产近 300 公斤,效果很不错。” 郭正东说,现在每亩比过去增收近 400 元,今年将继续种植 400 亩再生稻。
与郭正东相距 100 多公里的东至县龙泉镇种粮大户邱本仁,这段时间也正忙着育秧。成排连片的大棚内,一个个育秧盘整齐摆放,绿油油的秧苗在温暖湿润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 大棚保持恒温恒湿,一旦出现异常,棚内的感应器就会向手机 APP 发送预警,技术人员即刻处理。” 邱本仁说,在农业部门帮助下,借助科技力量,基地水稻育秧效率大大提高,一年可培育出近 5 万亩秧苗,除了本地种粮大户外,安庆宿松、望江以及江西彭泽、湖口、鄱阳等周边地区很多人也委托他帮忙育秧。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关乎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
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坚持“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让越来越多的“ 郭正东”“ 邱本仁” 更加高效地多种粮、种好粮。
——去年,我市持续推进 13 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
第 1 页 共 3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