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联合时报/2025 年/1 月/24 日/第 003 版要闻· 综合新闻
聚焦发展大事、改革要事、民生实事建言献策
——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政协委员大会书面发言观点综述
记者 顾晓红
本报讯(记者 顾晓红)1 月 16 日下午,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21 位政协委员先后发言。此外,会议期间还收到 114 篇大会书面发言,其中政协委员个人提交 28 篇。委员书面发言聚焦“ 五个中心” 建设重要使命,紧扣事关上海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点领域,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高水平改革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人民城市建设等发展大事、改革要事、民生实事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
法治保障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
“ 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 市政协委员、社会科学界副召集人,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李小文在书面发言《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进一步提升上海经济活力》中认为,与民营企业的法治需求相比,目前相关工作存在以下短板:制度供给的集成效应尚不突出,企业合规经营的有效引导不足,反制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的措施还不到位。为此,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法治化制度供给。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领域各项制度间的统筹衔接,动态修正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相互对冲或形成掣肘的政策,提高制度供给的集成效应。二是分领域提供企业合规经营的有效指引。特别是新兴领域及中小微企业需求较大、风险较高的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纠纷、税务、内部腐败等,应尽快出台权威有效的合规指南清单。三是减少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畅通民营企业维权途径。四是加大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建设。培育充分的专业服务市场,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高能级法律服务方案。
外企要进入中国,中国企业要走向海外,都离不开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法律服务。市政协委员、香港萧一峰律师行高级顾问严浩在书面发言《加快完善涉外法治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级》中认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而加强对国际条约、公约与惯例的理解与适用,加强对普通法,特别是英美法的理解与适用至关重要。“ 沪港在深化商事法律服务国际合作方面有待加强。” 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通过立法、司法解释等方式,明确规定对国际条约、公约与惯例的适用;加强对普通法,特别是英美法的理解与适用;健全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制度,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和制度创新方面的交流合作。
“ 上海和澳门两地在完善国际商事争议多元解决机制方面有许多基础、共识和契机。” 市政协委员、 澳门怡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苏香玫在书面发言 《推动沪澳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合作,建设国际一流法律服务高地》中从四方面提出建议:一是用好沪澳合作会议机制,深化互惠互利合作。两地可持续加强资源互补、经验互鉴,交换共享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增强内地与澳门司法法律规则衔接,推进两地仲裁、调解规则协调,聚合两地的多元解纷合力。二是坚持将调解作为多元解纷机制的主线。强化两地在健全调解制度方面的多维度合作。三是加强人才交流与培训合作。鼓励两地高校建立“ 法学+” 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复合型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构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四是加快实现数字赋能,探索科技在国际商事争议多元解决机制中的运用。 在符合数据安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两地可整合争议解决资源,
第 1 页 共 3 页

优化国际商事一站式解纷平台建设,实现法院、仲裁机构、调解组织之间的互联互通,配套建立
跨境数据隐私保护和算法审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