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南京日报/2025 年/1 月/24 日/第 A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5 年 1 月 12 日在南京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 陈之常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 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X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一体推动“ 四个走在前”“ 四个新”“ 4+1” 重大任务落实,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 4.5%左右,各项工作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29 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城市第三。185 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 63.8%。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分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南京在“ 2024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中位居全球第五,在“ 2024 年全球创新指数” 中位居世界科技集群第九。
——发展动能进一步积蓄。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及转型升级、华天封测产业基地等百亿级项目开工,日立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汇川机器人、小米南京科技园等一批优质项目投产运营,博西家电全球研发中心、LG 新能源中国总部等标志性项目签约落户。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13 家,居全国第四,累计 31 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 121 家,居全国第六,累计 334 家。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在省会城市中率先获批,城市核心功能定位进一步提升。《南京港总体规划(2024—2035 年)》获交通运输部和省政府批复,铁路南京北站枢纽工程开工,禄口机场三期工程预可研完成,宁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新生圩长江大桥主线贯通,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全面提速。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年度 40 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连续 7 年排名全省第一,第 15 次入选“ 最具幸福感城市”。人民群众安全感达 99.2%,居全省首位。PM2.5 浓度降至 28.3 微克/立方米,为南京都市圈城市最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 85.8%,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42 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 100%,水环境监测质量连续 6 年居全省首位。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推动经济运行平稳向好。政策效应加速显现。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宏观政策和省“ 33 条”,制定实施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政策举措,全年为经营主体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 569.6 亿元。加强项目谋划争取,
39 个“ 两重” 项目获得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 30.1 亿元,95 个专项债项目发行债券 176.4 亿元。在省内率先出台“ 两新” 实施方案,完成设备更新 8.3 万台,总投资 290 亿元,拉动汽车、家电等销售 310 亿元。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 11.6 万亿元,总量、增量均居全省首位。消费活力有效激发。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新引进首店 330 家,入选米其林指南城市,国金中心、开市客等大型商贸项目投入运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4.3%。大力促进文旅消费, 夫子庙景区、 钟山风景区稳居全国十大热门景区前列, 红山森林动物园火爆 “ 出
第 1 页 共 10 页
圈”,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焕新开放,新增 4A 级景区 2 家,举办经营性演出 1.2 万余场。全年接待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 15%、10%,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同比增长 63%。制定实施稳定房地产市场一揽子政策举措,积极推动住房消费“ 以旧换新”,使用房票去化存量住房 5455 套,在建改善型住宅项目达 37 个,新建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连续 7 个月下降,商品住宅价格呈现止跌回稳势头。项目招引聚力突破。实施“ 招商攻坚突破年” 行动,举办金洽会、南京软件大会、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活动,招引备案投资金额亿元以上开工类项目 612 个、注册资本亿元以上运营类项目 117 个。开展“ 全球要客到访南京”“ 走进跨国公司总部” 行动,塞拉尼斯等一批外资企业增资,布雷博等 10 家企业进入省级外资总部培育库,实际利用外资 28 亿美元。外贸新动能加快培育。推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居全国前列。举办跨境电商开放合作大会、 2024 亚马逊全球开店跨境峰会, 跨境电商规模居全省第一。 在全省率先实施 “ 中欧班列+保税” 进口模式,开行 8 条国际班列线路,启动运行江苏中亚中心。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持续深化。紫金山实验室发布 6G 无蜂窝广域覆盖等全球领先成果,新获批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 11 家,累计达 34 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全面竣工,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成为省重点支持预研项目。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 3.9%。中国科学院 3 家在宁研究所搬迁至麒麟新所区,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校区正式启用,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成立南京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研究院。出台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6 家概念验证中心获得省首批立项支持、占全省 60%,24 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优秀、连续 4 年居全国首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1050 亿元。 新增上市公司 4 家, 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 12 家, 高新技术企业达 10500家左右,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21900 家左右。深化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万人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三。南京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位列第九。人才资源总量达 415 万人,同比增长 8.9%,入选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人数保持全省第一,连续 3年获评“ 最佳引才城市”,1 名人才、4 个团队获“ 国家卓越工程师奖”。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牵头申报的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宝武南京总部成立,江北新区杏湖产业园开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获批 1 类创新药 3 款、居全国城市第三,在工信部软件名城评估中位居第四。出台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商业航天、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领域产业政策,获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 车路云一体化” 应用试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制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组建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和管理平台,获批低空空域面积和航线数量居全省前列。牵头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4 项、国家标准 496 项。数智赋能全面提速。建成全省首个城市算力网,入选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省数据集团、数据交易所落地建设,南京智能计算中心二期建成投用。实施“ 智改数转网联” 三年行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免费诊断服务全覆盖,新增国家 5G 工厂 11 家,总数达 18 家、居全国第二,获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5G+工业互联网” 融合应用试点城市、5G 应用“ 扬帆” 行动重点城市。 南钢等 5 家企业入选全国卓越级智能工厂, 中兴通讯智能制造基地成为全国首个五星 5G工厂。服务业结构更趋优化。实施服务业赋能提质行动,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提升至 56.6%。中节能大数据总部、中电信无人科技等 22 家二三级央企落地。加强“ 五型”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南京国际航运仲裁院、长江引航中心揭牌。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领域改革蹄疾步稳。统筹推进年度 239 项改革任务,
6 个案例入选中国改革 2024 年度案例,数量居全国首位。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新工集团获评“ 双百企业” 标杆、旅游集团入选“ 中国旅游集团 20 强”。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 飞阳光电总部基地等项目纳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 盘活低效闲置存量资产项目 338 个,预计带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290 亿元,华夏南京交通高速公路、华泰紫金南京建邺产业园 REITs上市发行。深化科创金融改革,成为“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 和“ 科汇通” 试点城市,完
第 2 页 共 10 页
成总规模 353 亿元的首批“ 4+N” 产业基金组建。重大开放战略协同发力。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 白名单” 制度试点、出入境特殊物品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落地实施。稳步扩大服务业开放,在文化旅游、健康医疗等领域争取 7 项高含金量试点政策,全国首家中外合资金融租赁专业子公司、全省首家苏港联营律师事务所和海外增值电信运营商落地。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保持全省第一。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与长三角城市共建大飞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大飞机规模化华东区域推进办公室落户。《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2024 —2035 年)》发布,都市圈城市住房公积金实现“ 互认互贷”。实施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项目
246 个,加快推进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营商环境优化持续加力。发布 60 个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应用案例,国家和省“ 一件事” 改革任务全面落地实施。组建应用场景创新服务中心和场景创新公司,发布应用场景 1130 个。服务 2593 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推行以信用报告代替企业有无违法记录证明等便企措施。江苏(南京)涉外法律服务中心落地建设。
(四)全域统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交通强市迈出新步伐。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持续推进,宁滁高速、338 省道等项目加快实施。新生圩码头二期开工建设,南京港实现 11.8 米吃水船舶直达。推进 11 条地铁线路建设,5 号线南段投入运营、北段通过项目验收,7 号线全线开通,地铁运营总里程增至 484 公里。溧水区、高淳区高速公路实施差异化收费。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入选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加快实施明潮里等 40 个城市更新项目,完成 100 公里供水管网、75 公里污水管网、316 公里老旧燃气管道新建或改造。整治提升背街小巷 200 条,打造精品街巷 24 条。新增车位 12.4 万个,新开放共享泊位 5045 个。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 5.8 万亩、“ 吨粮田” 3 万亩,圆满完成省定粮食生产任务。农业特色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总产值增长 17.9%,休闲农业接待游客数量增长 17.2%,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建成省级绿美村庄 26 个,高淳区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五)持续深入推进美丽南京建设。污染防治深入实施。扎实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 高质量推进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成为正面典型案例。实施大气治理项目 1678 个,建成 106 处幸福河湖。强化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修复,持续加强餐饮油烟整治和噪声污染治理。长江大保护纵深推进。开展“ 平安长江 2024” 专项行动,有力处置滁河客水污染。11 个区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18 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优良比例保持 100%,长江南京段江豚数量稳定增长。绿色低碳转型力度加大。出台《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 7 家、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 5 项,高淳区成功交易全省首张农业碳票。新增造林 325 亩,完成湿地修复 2000 亩、废弃露天矿山修复 3750亩,林木覆盖率连续 7 年居全省第一,玄武区、栖霞区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六) 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 就业增收取得实效。 为高校毕业生筹集就业岗位 38.9 万个、开发高质量见习岗位 2.8 万个,建成 6 个规范化零工市场、57 个标准化“ 家门口” 就业服务站。城镇新增就业 21.9 万人,获评“ 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 7.5 万元,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公共服务稳步提升。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例、普通高中高品质建设成效均居全省前列,创成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新开办 15 所义务教育学校(校区),2 所民办学校高中部投入使用。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强化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创成 8 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院区启用。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推行普通门诊“ 一次挂号管三天” 服务,实施 80 岁以上老人门诊就医“ 零等待”。加强“ 一老一幼” 服务供给,改造提升示范性社区银发助餐点 24 个,新增养老机构床位 1224 张,建设儿童友好社区 110 个,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社会保障提质扩面。企退职工养老金稳步增加,各类社会保险累计参保超 1180 万人次。大病保险起付标准降低 5000 元,提高长期护理保险照护待遇标准。对 20 余万重点困难老年人、3.7
第 3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