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衡水日报/2025 年/1 月/23 日/第 A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5 年 1 月 18 日在衡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衡水市人民政府市长 董晓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 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 2024 年,是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年。一年来,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X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争先进位、勇闯新路,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展现新气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 5.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5.3%,较好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势能加速集聚。抢抓国家重大政策机遇,推动“ 两重”“ 两新” 落地见效,稳住经济基本盘。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全年争取上级资金 286 亿元、增长 9.8%,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政府专项债项目个数、资金量远超往年,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量全省第 5。引进亿元以上项目 437 个。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 20.2%、
43.8%和 30.1%。持续用力提振消费。开展系列促销活动,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零售额分别增长
70.2%、26.9%。衡水湖景区晋升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
20.3%、19.5%,其中京津游客数量增长 39.5%。赛事消费成为新亮点。精准帮扶稳定出口。优化通关、信保、参展参会等服务,推广国际直采新模式,建成跨境电商产业园 10 家,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大营国际皮草交易会成交额再创新高。
(二)结构调整步伐坚实,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立足壮大实体经济,强化科技赋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生态更加优化。 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28%。设立产投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启动全省首个“ 众筹科研” 项目,科技特派团助力企业攻克关键技术 13 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74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245 家。县域科技创新能力 A 类县达到
7 个。产业发展提质向新。用好“ 工业大脑”,推广“ 共享智造”,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 3 个,新型材料入列省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工、教育垂直大模型亮相数博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重点“ 小巨人” 企业 3 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 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类示范企业 4 家。农业基础支撑有力。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 34.4 万亩,粮食生产“ 二十一连丰”。创建高品质果蔬产业示范区,新建和改造提升设施果蔬 3.2 万亩,建成全国蔬菜质量标准化基地 6 家、“ 河北净菜” 生产示范基地 11 家,我市蔬菜占首都市场份额达到 12%。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三)城乡建设协同推进,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滏阳路全线通车,奥体公园建成开放,滏东全民健身中心竣工投用,高铁南站片区一期顺利启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首批 10 个重点项目全部完工。实施县城建设项目 120 个,6 个县城获评燕赵宜居县城。乡村面貌持续改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农村主街道“ 五化” 实现全覆盖。建设改造农村公路 253.2 公里。重点打造 222 个和美乡村,省美丽休闲乡村达到 34 个。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省第 4,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深层地下水水位回升领跑全省,回补试点工作完成试验场建设。全市营造林 32.4 万亩。衡水湖入选全省首批“ 鸟类天堂”,新建成省幸
第 1 页 共 6 页

福河湖 20 条。我市入选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邯港高速衡水段建成通车,雄商高铁、石衡沧港城际铁路等有序实施。整治河渠 410 公里、坑塘 139 座,地表水灌溉面积增至 514.5 万亩。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居全省前列。新增 5G 基站 3113 个。
(四)改革开放深化拓展,动力活力持续释放。成功争取国家、省改革试点 201 个,79 项年
度改革任务、13 项“ 一县一特色” 改革行动、18 项“ 微改革微创新” 项目全部完成。重点领域
改革纵深推进。开展经营主体证照“ 三联式” 改革,市级 798 个政务服务事项“ 免证办”,396 类
电子证照“ 免提交”,“ 个转企” 业务量居全省首位。“ 标准地+承诺制” 2.0 版扩面升级,43 个项
目实现“ 拿地即开工”。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实际使用外资 1220 万美元。引进央企三级子公司 26
家,承接京津 5000 万元以上项目 165 个。打造雄安衡水协作区“ 伴随式协作” 模式,12 个服务
雄安新区项目建成投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扎实开展“ 优服务、强要素、补短板、促提升” 和
“ 我为企业办实事、我为群众办好事” 等活动。深化“ 双盲+分散+透明+远程” 改革,民营企业
中标率、中标金额占比分别达到 88%、69%。13 个“ 高效办成一件事” 落地实施。新增经营主体
7.6 万户。
(五)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坚持财力向民生和基层倾斜,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省定民生工程和市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改造老旧小区 51 个,建成棚改安置房 2172 套。完成瓶装液化气改装管道燃气 8814 户,住宅电梯实现智能阻车系统全覆盖。创新推出“ 先购房、后建制” 住房公积金业务办理新模式。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出台衡水引才新 14 条,实施衡水学子回归计划,高校毕业生来衡就业人数增长 8.7%。新增技能人才 2.4 万人、城镇就业 4.3 万人。深化产业就业帮扶,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农村居民低保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继续提高。扩大医保目录范围,群众就医实际报销比例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新建和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 10 所,增加公办学位 7500 个。19 所公办普通高中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启动实施 8 个“ 2+2+2” 职业教育贯通培养项目。健康衡水扎实推进。开工建设康养项目 45 个。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9.43 岁。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全省第 1。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 3.0 版深入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举办文化惠民演出 2500 场,建成体育惠民工程 57 处。培育建设文化名家工作室、公共文化空间 450 个。衡水湖马拉松赛获评“ 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