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扬州日报/2025 年/1 月/21 日/第 001 版
扬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5 年 1 月 12 日在扬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潘国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扬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
提出意见。
一、2024 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外部压力加大、风险挑战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加压奋进、实干争先,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实现。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 3.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 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
一是坚持项目为王,经济向好态势更加稳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建立市县联动市场化招商
机制,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1228 个、同比增长 67%,当年注册率、到资率、开工率分别达
85%、70%和 52%,同比均大幅提高。鼓励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实施重点技改项目 70 个,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 20%左右、居全省第 1。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完善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列省、市级重大项目三季度全面开工,全年投资完成率分别达 130%、120%以上,和熠光显、奇瑞汽车零部件等 96 个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15 个“ 两重” 项目获得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再创新高。外资外贸量质齐升,开展走进跨国公司总部行动,落户中德欧世界隐形冠军产业园,茵梦达、骏升科技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发展“ 跨境电商+产业带” 模式,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 30%,船舶出口同比增长 80%以上。“ 中亚· 扬州” 海外仓开工建设,扬州· 长三角数字贸易产业园开园。扬泰机场获批 240 小时过境免签口岸。建筑业承压前行,总产值达 5700 亿元。
二是加快转型升级,产业发展质态持续提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实施“ 613” 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六大行动”,工业开票销售突破 9000 亿元。焕新传统产业,入选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2 家、5G 工厂 13 家,新增省级“ 智改数转网联” 企业 212 家,智慧照明产业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壮大新兴产业,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265 家,航空航天、数智电子信息融合入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母基金, 工业母机产业入选全国质量强链重点项目。 培育未来产业,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获批国家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试点。创新生态不断完善,落户南京大学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基地、电子科技大学未来产业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创办科技商学院,组建运营创新联合体 22 家, 设立产教联合体 3 家, 荣获省科学技术奖 13 项。 新引进科技型企业 102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 2516 家。获评全国“ 独角兽企业新城”,航天锂电入选独角兽企业。创设“ 绿扬金凤” 人才周,开展粤港澳推介会等招才活动,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119 人、省“ 333工程” 人才 141 人。园区贡献逐步提升,市场化招商公司、企业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新落户 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数占全市总量的 85%,园区工业税收占全市比重进一步提高。扬州经开区获评全国绿色工业园区。中欧智能制造产业园创成省级国际合作园区。3 家园区入选首批省级“ 双碳” 试点。
三是深化改革攻坚,发展内生动力有效激发。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聚焦公平竞争、要素保障
第 1 页 共 9 页
等领域,不断优化涉企服务,新增“ 免申即享” 事项 79 个、“ 一件事一次办” 事项 39 个、“ 免罚轻罚减罚” 事项 775 个,“ 诚信扬州” 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开展“ 千企万户大走访”,解决各类企业诉求 1000 余件,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 65 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元。新增经营主体 6.3 万户、“ 四上” 企业 2000 余家。国企改革取得突破,完成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 203 项,新组建康养集团、人才集团、航发公司,重组市产发集团、传媒集团,新增 AAA 信用评级 3 家,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同比增长 7%,国金集团入选全国成长型投资机构 30 强。数字扬州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不断壮大,启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规上数字经济企业达 1600 家。数字社会加快发展,推出数字文旅、智慧挪车等“ 小巧灵” 数字化应用项目
30 个,25 家医院实现“ 先诊疗后付费”,创成国家“ 千兆城市”、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数字政府提速建设,创新“ 双电无 U” 交易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数据仲裁中心。
四是强化区域协同,融合发展水平加快提升。区域合作更加紧密,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在产业、科创、民生等领域合作,与淮安、滁州协同开展高邮湖联保共治,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扬州分中心挂牌投运,不动产登记实现长三角通办。高质量承办南京都市圈X政联席会。实施东西部协作、对口合作项目 195 个。互联互通更加便捷,江都铁路货运枢纽、宁扬长江大桥、345国道扬州段建成投用,扬泰机场二期、北沿江高铁、宁盐高速等加快建设,扬州港至宁波舟山港海运班列开通,公铁水空客运量突破 5000 万人次、同比增长 20%。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开发路东延快速化改造、扬子津路西延二期、运河快速路北延建成通车,改造城中村 14 个、老旧小区
133 个、地下管网 272 公里,整治积水点 65 个,新增“ 四分类” 达标小区 423 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达 A 等。城市生命线监管系统上线运行。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新改建高标准农田 18 万亩,改造大中型灌区 6 个,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家。“ 金香玉 1 号” 获评全国超级稻品种,高邮大虾入选全国“ 三品一标” 典型案例。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入选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89 个、片区 3 个。
五是加强生态保护,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提升“ 百日行动”,实施建筑扬尘、渣土运输、道路深度保洁、市区闲置地块等专项整治,PM2.5 年均浓度降至 32 微克/立方米、连续 4 年达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 81.7%、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建成工业污水处理厂 5 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 71%,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
97.9%。长江大保护持续发力,全面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治理任务,清理长江岸线违法违规项目
14 个,长江扬州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平。整治大运河沿线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54 个,邵伯湖心断面水质首次达Ⅲ类标准,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建成投用。生态修复有效实施,开展“ 一山一策”“ 一湖一策” 专项整治项目 46 个,实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 148 个,新增造林 2603 亩、修复湿地 2611 亩,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 4 个,芒稻河获评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高宝邵伯湖群“ 生态岛” 试验区入选省级试点项目。入选国家首批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六是推动传承创新,文旅名城魅力愈发彰显。古城更新加快推进,入选国家级文化传承发展
“ 专精特新” 项目 2 个,小秦淮街区开街,苏北电影院、卞宝第故居等 11 个保护修缮工程竣工,
4 个城市更新案例全国推广。盘活公房资产 1.5 万平方米。启动扬州城遗址保护规划修编。文商旅消费深度融合,隋炀帝陵遗址公园、非遗珍宝馆等建成投运,推出古运河“ 大运扬州”、“ 博物馆夜游”、沉浸剧场等新场景新业态,接待过夜游客人次同比增长 16%,入选全国“ 旅游目的地”
2 个。开展“ 好地方· 好生活”、以旧换新“ 五进” 等系列活动,引进首店 130 家,冶春餐饮、秦邮蛋品入选中华老字号,限上零售额连续 11 个月居全省第 1,仪征、江都获批全国县域商业“ 领跑县”。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推出文化惠民活动 2500 余场,引进高品质演出 50 余场,扬剧《郑板桥》获全国“ 五个一工程” 奖。全国羽毛球团体冠军赛等 30 余项重大赛事在扬举办,鉴真半程马拉松赛连续 11 届荣获世界田联金标赛事。高质量承办“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 等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系列活动。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首次在境外举办并取得良好成效。
七是办好民生实事,群众生活品质稳步提高。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55 项年度民生实事如
第 2 页 共 9 页
期完成。扬州中学新校区开工建设,扬大附中广陵新城校区启用,普通高中招生占比达 70%,扬州职大高邮湖校区建成投用,入选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市中医院新院区一期、妇女儿童医院二期加快建设,苏北医院开发区分院、江都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式启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综合评价居全国第 2。健全高端康养、普惠养老、医养结合等多层次服务体系,机构养老床位数达 2.4 万张,新增颐养社区 37 个,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 7500 户。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入推进,零工市场实现县级全覆盖,建成“ 家门口” 就业服务站 18 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 3 万人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超 9000 人,城镇新增就业 3.3 万人,新增在扬就业创业大学生 3 万人。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升至每月 240元、830 元。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 5500 套(间) 。入选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试点。创新“ 慈善救助+” 服务模式,慈善救助超 2 亿元,扬州慈善文化园建成开放。
八是强化源头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常抓不懈,扎实开展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高层建筑消防、电动自行车等六个“ 一件事” 全链条治理,明确 21 类新业态安全监管职责,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 15%、11%。风险防范稳妥有力,积极应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影响。“ 一楼一策” 化解问题楼盘,“ 保交楼”“ 保交房”任务全面完成。高风险金融机构保持动态“ 清零”,金融纠纷多元化解经验全国推广。社会治理不断完善,全面建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一站式” 平台,推行“ 每周大接访” 工作机制。创新构建社会风险感知体系,深化“ 交巡融合”“ 巡处一体” 改革,刑事发案数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再创新高。
过去一年,在市委领导下,我们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扎实开展X纪学习教育,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 279 件、政协提案 410 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 5 件,完成重要文件合法性审查 127 件。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认真抓好巡视、巡察、审计、财会监督、统计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对外交流、对台事务、港澳、侨务、退役军人、工商联、科普、档案方志、供销、民族宗教、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