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芜湖日报/2025 年/1 月/27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5 年 1 月 13 日在芜湖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徐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 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稳中求进、攻坚克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靠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5000亿元,增长 6%以上(预计数,下同)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26.8 亿元,增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170 亿元,增长 4%;特别可喜的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实现与经济同步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 1.70∶1,全省最优。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牢牢把握产业立市这个根基,一体谋划推进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 8500 亿元、增长 15.5%,营收利润率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 22%,均居全省前列。新增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9 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268 家,总量达到 2417 家,其中 90%以上企业正在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巩固优势产业地位。发挥奇瑞公司龙头带动作用,推动汽车产业“ 整车+零部件+后市场” 一体发展。奇瑞公司跻身世界 500 强,这是芜湖的骄傲。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智能家电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聚规上企业 240 家,2 家企业入选中国 500 强。绿色食品产业集聚规上企业 112 家,
1 家企业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升至全国第七位。新能源和智
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 2 个集群入选首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和智能机
器人、氢能等三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获批筹建。芜湖市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中位列第 34
位,3 年跃升 10 位。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省唯一。融合发展生
产性服务业。规上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长 11.3%。安得供应链等 7 家平台入选省级首批供应链服务
示范平台。获批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继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现代战略流通支点城市后,
又一次在流通领域纳入国家布局。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全球开服。搭建长三
角枢纽芜湖集群算力服务平台,实现与中国算力网及上海等区域算力交易平台的互联互通,累计
上架智算超 1.4 万 P,入选首批“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应用优秀案例”,荣获 2024 年世界互联网大
会领先科技奖。构建更加开放的产业生态。私募基金管理产品规模超 900 亿元,投资项目 161 个、
投资额超 58 亿元。泓毅股份、张恒春药业在新三板挂牌。长江产权交易所年成交额超 60 亿元,
服务沿江及皖南地区,连续三年获评产权交易行业 AAA 级信用企业。成功举办奇瑞全球合作伙
伴共创大会、低空经济发展大会、私募股权投资大会、全国重点领域校企供需对接会等重大活动。
29 家航空企业亮相珠海航展。我市产业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坚持“ 产业+科创”,以“ 鸠兹科创湾” 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推动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园区生态集聚式创新协同发展。8 个创新型园区建成运营,面向全球招募合伙人,与英国杰青会、日本价值工程协会等全球高端创新机构开展合作,入驻企业近 300 家。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需求,启动建设奇瑞开阳实验室、启智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赛迪(芜
第 1 页 共 11 页
湖)科创中心等重大研发平台。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达 50 个。持续实施“ 赤铸之光” 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构建高效便捷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科创服务生态。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 共同成长计划”,服务科创企业 1200 余家,授信总额超 400 亿元。智能车辆感知与决策控制等 6 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创历史新高。发布场景创新应用机会清单
300 项。培育“ 三首” 产品 32 项。研发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达 4.28%,居全省首位。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全国地级市第 22 位,上升 4 位。实现营收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和 5 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3360 家。联合飞机跻身全球独角兽榜单,酷哇机器人等 4 家企业入列中国独角兽榜单。
(三)“ 双招双引” 实现新突破。把产业链招商摆在突出位置,精准开展“ 敲门行动”,全年共拜访重点企业 2000 余家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 780 个,增长 9.6%。积极开展境外招商,与法国佛瑞亚和德国大陆、舍弗勒等企业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全年新增外商投资企业 50 家,实际利用外资 20 亿元、增长 10%,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芜湖、选择芜湖。一体推进产业、技术、资本、人才招引,创新推动资本招商、场景招商、以商招商,臻驱科技、开思时代、时的科技总装制造基地等重点项目签约落地。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 393 个、总投资超千亿元,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 42.4%。抖音火山引擎长三角算力中心一期、二期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三山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天马新型显示模组、熙泰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构建“ 政策+基金+集团” 的人才招引体系,优化“ 紫云英人才日”“ 金秋人才季” 等系列品牌活动,创新开展“ 紫云英中科大人才日”“ 海聚奇才” 等高层次人才对接会,新招引领军人才 325 人、高端人才 3735人、大学生超 10 万人。真金白银用于人才支出超 8 亿元,展现出我市对人才的满满诚意。
(四)内需潜力加快释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撬动作用,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超 180 亿元, 大龙湾片区市政污水管网新建工程等 34 个项目获批 “ 两重” “ 两新” 资金支持。实施省重点项目 175 个,完成投资超 740 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超 25%。消费品以旧换新释放消费潜力,发放补贴资金 4 亿元,其中汽车、家电等领域支出进度居全省首位,带动消费近 31 亿元。出台房地产稳控政策十三条,推动房地产市场筑底回稳。新增限上商贸企业 510 家。积极培育“ 首店经济”,引入首店品牌 131 家,其中华东首店 2 家,安徽首店 40 家。鸠江饭店、储氏铁画入选中华老字号。商务服务业营收增长 22.6%。南陵县入选国家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领跑县。启动中山路步行街改造,“ 一景一案” 升级芜湖古城、鸠兹夜游演艺小镇、方特度假区等重点景区,鸠兹湾艺创共富乡村等 7 个场景入选皖美消费新场景,市民休闲消费有更多选择。接待国内游客 7690 万人次、国内旅游消费金额突破 1000 亿元,分别增长 7%和 11%。三只松鼠主题街区入选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芜湖古城等 4 家单位入选省级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 欢乐芜湖” 品牌更加出圈。
(五)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 152 项提升举措和 24 项改革创新试点事项,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优秀单位。新增各类经营主体 7.7 万户,其中企业超 2.7 万户。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贷款余额 1883 亿元,增长 11.5%。惠企政策超市“ 免申即享”“ 即申即享” 覆盖面超 75%。结构性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 133 亿元。全面推行“ 综合查一次” 改革,实现“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让企业心无旁骛抓生产、谋发展。发布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事项 232 条,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深化“ 一业一证一码”改革,上线企业迁移登记“ 智能审批” 系统,惠及市场主体 4500 余户。公共资源交易“ 数智共享” 平台一期建成投运,综合监管、纪法联动、数智监管“ 三位一体” 招标投标监管新模式被全国推广。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大,市属国企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21.5%,市建投公司成为全市首个获 AAA 信用评级国企,远大创投成功发行全国首单产业转型科创债和未来产业债。有效盘活市属国企闲置房产 21.7 万平方米。统筹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和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盘活存量土地超 2.7 万亩。稳步推进土地“ 二轮延包”,到期续签约完成率达 98.7%。无为市开城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深化开发区改革,芜湖
第 2 页 共 11 页
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跃居全国第 18 位。持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清理回收存量资金 3.6 亿元,压减一般性支出 5400 万元;整合创新创业、人才招引等大型活动 24 个,支出较往年压减 20%以上。“ 以‘ 1%工作法’ 助推亩均效益提升” 入选工信部 2024年“ 强化企业服务提升减负成效” 典型案例。楚江新材、弗迪电池、美的制冷等 16 家企业上榜安徽 2024 年民营企业百强榜。奇瑞(繁昌)零碳产业园暨 EOD 项目(生态导向开发项目)开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全市绿色贷款突破千亿元、增长 34.4%,其中碳减排贷款 62 亿元。
(六)开放势能更加强劲。全年进出口额突破 1400 亿元、增长 13.2%。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数量居全省第一,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 40%。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光伏等外贸“ 新三样” 进出口增长 110%。自贸片区 RCEP 服务专窗试运行,引导企业开拓 RCEP 成员国市场。完成对外投资 12.5 亿美元、居全省首位,增长 67%,带动出口额超 420 亿元;新增对外投资企业 41 家,增长 105%。与上海市临港新片区共建全国首个跨省域合作“ 云上法务区”。经开区获评国家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综合评估首次获评 A 类,在全国排名上升 20 个位次、跃居第 27 位。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超 162 万标箱、增长 14.9%,首次开通汽车滚装国际外贸直航,外贸直航量近 11 万吨;三山港区完成国际首航,区域国际物流集散能力进一步提升。芜宣机场货邮吞吐量近 3.8 万吨,增长 83%,增幅位居华东民航机场前列;临时对外开放货运功能获批并顺利延期,开通直飞越南河内、韩国仁川、日本大阪国际货运航线,我市成为全省唯一兼具水运、航空开放功能的城市。塔桥多式联运基地开通运营并常态化开行商品车运输班列,突破了多年来制约我市铁路货运发展的瓶颈。铜商高速无为至巢湖段、芜合高速芜湖至宣城段、天天高速无为至安庆段加快推进。成功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协调推进机制,我市将更好承接上海开放资源。与上海虹桥、苏州、嘉兴共建低空经济示范区,加快构筑“ 长三角低空经济走廊”。共建长三角 3 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31 个。推进与长三角产业投资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沪苏浙在芜投资亿元以上项目 485 个、实际到位资金 814 亿元,分别增长26%和 14.6%。30 家龙头企业在 G60 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设立研发机构,招引海内外高端人才 124 名。吸纳沪苏浙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 20%。
(七)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显著提升。主城区到无为、南陵、繁昌等交通快速化改造项目相继完工,市域“ 半小时快速通行圈” 基本建成。江北新区与主城区加速融合,龙湾长江隧道即将全线贯通。新建、改造更新城市供水管道 73 公里,完成老旧燃气管网改造达 315 公里。国家重大水利项目长江芜湖河段整治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海绵城市建成区扩展到 121 平方公里。入选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 平急两用”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完成 79 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惠及群众近 1.8 万户。镜湖区北门口社区入选住建部完整社区建设典型案例。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2.2万套,让新老市民“ 居者有其屋”。聚焦群众关心的小区物业问题,建成运行物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搭建“ 物业整治提升” 群众诉求感知系统,打造“ 业主请上座” 分级议事机制。按照法定程序清退群众满意度低的物业服务企业累计达 41 家。把消防“ 无水小区” 整改作为保平安的大事,打通资金、项目、监督全链条,群众“ 平安水” 全面接通。围绕从“ 油盐酱醋茶” 到“ 衣食住行闲” 的居住配套功能,建成宜邻中心 12 个,构建“ 15 分钟综合生活圈”,打造群众家门口的“ 幸福圈”。新增公共停车位 4200 余个,公共充电桩 2100 余个,步行街地下停车场建成。依托芜湖书房,升级改造公共文化空间 60 个,新增、提升城市绿地面积近 170 万平方米,城市“ 颜值” 不断刷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_2.5 平均浓度同比下降 4.1 个百分点;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达 100%。完成人工造林 1.2 万亩,修复废弃矿山 1800 余亩。以神山作“ 麦”,唱响多场音乐盛会,全球传播量超 20 亿次。成功举办航空马拉松、“ 吴钩” 足球全国总决赛等赛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芜湖、喜欢芜湖、留在芜湖,人与城市的情感黏性持续增强。
(八)乡村振兴有力推进。大力实施“ 千万工程”,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耕地恢复 3.5 万亩、连续 3 年实现耕地净增加。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超 27 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28 亿
第 3 页 共 11 页
斤以上。推广种植智慧芜湖大米 45 万亩,通过全程智慧化的加持,亩均节本增收 308 元,入列全国高端大米品牌。芜湖大米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与中科院合作的“ 伏羲农场” 模式向全国推广,立体循环智能育苗、智慧芜湖大米等入选全国数字农业优秀项目。“ 菜篮子” 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在 98%以上。新增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9 个,培育湾沚鸠兹湾、三山峨桥响水涧、江北惠生联圩等一批示范点,新增皖美金牌民宿 12 家。六郎艺术水乡旅游度假区入选全省旅游度假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让农村居民喝上“ 放心水”,建成水源工程 6 处、净水厂 8 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 99.8%,城乡一体化供水占比达 99.7%。持续推进X组织领办合作社, 集体经营性年收入 50 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 95%, 村均经营性收益达 41.4 万元。农民合作社超 3400 家、家庭农场超 1 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力军。大力培育乡村经营性人才,南陵县成立全省首个乡村 CEO 之家。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