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平凉日报/2025 年/1 月/15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5 年 1 月 9 日在平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平凉市市长 白振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4 年工作回顾
2024 年是全市发展应变克难、承压奋进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 三区一城市” 目标定位,全力稳大盘、蓄进势、惠民生、守底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较好完成了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
一年来,全市发展在固本拓新、质效并进中呈现出“ 稳” 的态势:一是逆势中行稳。积极应对需求不足、投资下滑和煤炭、水泥价格波动等多重挑战,集成释放“ 两新”“ 两重” 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效应,制定“ 三区一城市” 建设实施方案,健全落实“ 五化联动” 和“ 12345” 监测调度机制,多措并举对冲回补、育能增势,全市经济在平衡多元目标中稳定增长。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 700 亿元台阶,达到 710 亿元,同比增长 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6%;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9361 元、13503 元,增长 6.5%和 8%;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 20%以上。二是提质中固稳。聚力调结构、转方式、增动能,发展质效巩固提升。投资结构呈现以产业类项目为主体的趋势性变化,全市实施重点工业项目 96 个,工业投资增速连续 28个月保持在 50%左右,占到全部投资的一半以上,占比提高 34.2 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日趋合理,工业增加值、民营经济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 25%和 5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生产总值,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 2.2 个百分点,经济质量和活力持续增强。三是化险中保稳。针对存量债务大、刚性兑付多的实际,通过申请全国首笔中央应急流动性借款、全省首笔应急周转金、安排预算资金、优化债务结构、发行债券、展期降息等方式,偿还政府法定债务本息 20.8 亿元,化解平台类企业债务 45.6 亿元,清偿企业欠款 1.5 亿元,清收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不良资产 9.6 亿元,债务风险整体缓释。直面房地产市场下行态势,顶格出台住房公积金惠民举措 23 项,9 个保交楼项目全部建成,19 个保交房项目任务全面完成,促进了“ 短期破局” 与“ 长期转型” 的衔接。全力应对 4 次强降雨过程、局地 1 小时降水量和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的汛情考验,第一时间组织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最大限度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年来,重点工作在合力攻坚、拼闯突围中蓄积了“ 进” 的力量:
一是向新扬优拓增量, 产业开发扩能提质。 实施重点产业链项目 531 个, 预计实现增加值 360亿元,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成效综合评价进位全省第一方阵。转型升级抓工业。找矿突破和煤炭增储上产倍增行动成效明显,实施矿产资源勘查项目 10 个,出让煤炭资源矿业权 1.35 亿吨,安家庄煤矿建设积极推进, 灵台电厂主体建成。 高规格举办全市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研讨会,石油、非常规天然气、白云岩矿资源价值和勘探开发路径进一步明晰,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华煤集团、华能平凉发电公司、新世纪集团、平凉国维淀粉公司等骨干企业稳产增效、贡献有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多链并进、加速贯通,幄肯中
第 1 页 共 13 页

晶碳素复合材料、量维医药原料绿色制造、新仰韶微生物制剂、雨森纸制品一期等 25 个工业项目投产试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扩量创牌强农业。建成高标准农田 9.6 万亩,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发布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系列团体标准。崆峒区平凉红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列建。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大北农平凉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灵台万头平凉红牛育肥基地、泾河川区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示范项目建成投产。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商推介大会,新华· 静宁苹果价格指数发布中心建成并常态化发布。“ 静宁苹果” 获评首个地理标志 3A 级知名商标品牌。静宁县苹果加工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灵台县苹果产业园跻身省级产业园。连续 7 年实施的静宁苹果“ 保险+期货” 项目在全国先行走出苹果市场价格保险的实践路径。全市苹果亩均产量、矮化密植园占比和平凉红牛饲养量、设施蔬菜面积持续提高,预计果品产量 260 万吨以上,牛出栏 47 万头以上。特别是在活牛价格低位运行、苹果主产区普遍丰产的情况下,平凉红牛、静宁苹果“ 优质优价” 效应凸显,牛果产业对一产贡献率提高到 65%以上。挖潜引流促消费。全面落实以旧换新政策,组织各类促消费活动 900 多场(次) ,发放补贴补助资金 1.34 亿元,带动销售家居家电 5.5 万套(件)、汽车 3900 多辆,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 4700 多户,撬动社会消费 11.2亿元。开展“ 吃天水· 游平凉· 幸福小拐弯” 康养畅游、“ 武咏崆峒· 平凉诗会” 等文旅活动 600余场,实施文旅康养项目 114 个,成立市文旅康养市域产教联合体,一批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农旅融合基地、生态康养综合体、度假露营基地建成运营。我市获评全国十大大暑节气生态文旅品牌,崆峒山大景区人气、活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华亭米家沟、灵台皇甫谧医养文化景区晋级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崆峒区连续 4 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全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花费分别增长 28%和 31%。
二是引培挖潜激活力, 动能后劲蓄力趋强。 坚持争引并举强引擎、 协同发力抓改革, 经济 “ 关键变量” 有效拓展。项目资金聚势发力。全市争取各类财政资金 291 亿元,同比增长 3.9%,其中项目类资金 148 亿元,同比增长 10.5%。深化落实“ 4+2” 项目工作机制,市县筹资安排项目前期费 1.28 亿元,争取中省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竞争性评审项目 124 个,重大前期项目开工 25 个,实施 500 万元以上投资清单项目 524 个,95 个省市列重大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全市民间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45%。招商引资提质增效。深入开展“ 引大引强引头部” 行动,建立推行市级领导分区域招商机制,举办北京推介会等专场招商活动 17 场(次) ,市县外出招商 273 批(次) ,对接企业千余户。全市新签约项目
292 个 515 亿元,新引进“ 三类 500 强” 和行业头部企业 10 户,签约 10 亿元以上项目 16 个。省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 39%。改革创新加力提速。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序推进,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稳定增长, 退出平台类企业 3 户。 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农村承包地 “ 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等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42.7%的农户与各类经营主体形成有效联结。圆满完成全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大力实施“ 强科技” 行动,兑现创新基地平台市级奖补资金 407 万元,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32 户、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 19 户、“ 专精特新” 企业 11 户、“ 三高” 企业 3 户。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新成立了一批专家工作站、博士服务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各类人才 509 人。我市与兰州大学共建校友经济示范基地,与固原市、天津市农科院、省煤田地质局等签订合作协议,交流协作更加密切广泛。
三是固本强基补短板,软硬环境集成优化。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蹄疾步稳破解瓶颈、优化服务,着力重塑区位优势、厚植营商优势、放大生态优势。基础环境突破提升。部署开展“ 基础设施攻坚突破年” 行动,实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 281 个。锲而不舍汇报争取,盯紧抓实跟踪推进,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平凉机场立项批复,与省民航机场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取得历史性突破。全省首例特许经营铁路专用线长王铁路动工,宝中铁路安国镇至中卫段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平庆铁路、陈家沟煤矿专用线加快建设,定平铁路和列入全省“ 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 的 8 条高等级
第 2 页 共 13 页

公路前期工作扎实推进,S19 永寿至灵台 S28 灵台至华亭二期 S23 平凉机场高速公路特许经营项目平凉机场段在全省“ 中东通道” 项目中率先动工。编制全市水网建设规划,引洮二期庄浪应急供水工程建成试通水,邓家川水库和 5 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全面建成,5 座中小型水库和一批供水保障工程加快建设,全市新增供水能力 2053 万立方米。“ 陇电入鲁” 配套电网 750千伏陇东换流站接入、 灵台电厂 750 千伏送出工程全线贯通, 大秦 330 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
330 千伏崆峒升压站及送出工程全面建成。新建 5G 基站 1014 个,千兆光纤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重点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及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基本建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扎实推进“ 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 行动,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应用,在全省率先完成“ 大综窗”改革,21 个“ 高效办成一件事” 落地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线下“ 只进一门”、线上“ 一网通办”,企业群众诉求实现“ 一线应答”。全面落实“ 包抓联”“ 六必访” 等措施,助力经营主体纾难解困、培强做优,全市新增经营主体 1.69 万户、“ 四上” 企业 113 户。健全落实常态化政银企融资对接、项目磋商机制,为重点产业链融资 164.6 亿元,中小微企业和普惠小微贷款分别增长
11.2%和 10.7%,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超过千亿元。全面推行“ 标准地” 出让,“ 减免退缓”税费 4.7 亿元,一批涉企遗留问题妥善解决,“ 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助力经营主体降本减负” 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我市城市信用监测评价连续 3 个月居西部和全省首位,营商环境建设季度评价居全省第一梯队。市市场监管局被评为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先进集体。生态环境稳定向好。举一反三整改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中心城区地下水水位止降回升。全市建成治污减排项目 27个,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 十四五” 目标。庄浪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网运行,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全域闭环处理。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地质灾害治理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7 户矿山企业被命名为省级绿色矿山。完成造林封育 21.4 万亩,以“ 左公柳” 为代表的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加大。泾川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崇信县、庄浪县、静宁县被命名为省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
四是内外兼修促融合,城乡建设塑形提质。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力提效,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一体推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全市实施城市更新项目 238个,拆违(危)拆临 29 万平方米,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26 个,天门塬天通路、南环路建成,贯通改造城市道路 29.5 公里,敷设改造供热、供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 208.3 公里,新建改造城市公园游园 16 个,新增停车泊位 5100 个、充电桩 220 个,更新新能源出租车 429 辆。我市跻身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保障房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高效实施海绵城市项目 102 个,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提高到 65%,绩效评价列全国第二批示范城市西北地区第 1 位,我市连续两年入选“ 中国海绵城市典范”,崆峒区入选首批“ 中国美丽城市典范”,7 个项目入选 2024 年度中国“ 全域海绵”项目典范。乡村面貌持续改善。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抓建省市级和美乡村 60 个,建成乡村建设示范村 48 个。新建自然村(组)硬化路 200 公里,完成农房抗震设防改造 861 户,1420 户生态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搬入新居。改造自来水入户设施 2570 户、清洁取暖 2493 户、户厕 1.5 万座。邮政快递服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产城融合更为紧密。灵台、崇信、庄浪工业集中区晋升省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平凉工业园区在省级开发区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跻身“ 2024 中国省级开发区发展潜力百强” 榜单。华亭化工园区通过省级认定评估。全市开发区完成投资 70 亿元,新入驻企业 26 户。深入推进“ 强县域” 行动,崆峒区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崇信县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7 县(市、区)综合评价均居全省第一方阵。华亭市马峡镇、静宁县双岘镇入选国家产业强镇。
五是增温提效守底线,民生福祉可感可及。省市列为民实事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83.6%。3.14 万人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持续深化,防返贫底线筑得更牢。庄浪县、静宁县荣获 2023 年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监测评价第一等次,庄浪县位列全国 160 个重点帮扶县第 3 名。城镇新增就业 2.59 万人,5000 多名高校毕
第 3 页 共 13 页

业生稳定就业。建立城乡居民市级基础养老金制度,完成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标。新建改扩建校舍 15 万平方米,新增学位园位 5400 个,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和 7 所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标,甘肃医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与省卫生健康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市中医医院等 14 个卫生健康项目全面建成。建成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10 个、村级互助幸福院 34 个、老年助餐点 56 个,2 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结对帮扶· 爱心平凉” 工程扎实推进,2.3 万名关爱对象得到温暖解困和有效救助。 市红十字会荣获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 成功举办市第六届运动会, 组织文化惠民演出 1335场,崆峒武术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古籍整理项目《慕天颜集》编纂出版,微短剧《寻道· 崆峒》等一批文艺作品发行上线,市文化馆被评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主动创安主动创稳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力有效,刑事立案、治安受案大幅下降。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防震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年行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高质量完成征兵任务。信访工作、退役军人事务、民族宗教、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深度拓展,医疗保障、机关事务、地方志、外事、供销、气象、工青妇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自身建设在凝心铸魂、躬身笃行中树牢了“ 实” 的导向:坚持X的全面领导,深入开展X纪学习教育,常态化纵深推进“ 三抓三促” 行动,重行重效落实X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严格执行政府工作规则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深入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和“ 十百千” 法治惠民工程,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成果巩固拓展,政务公开工作规范运行。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精简撤销市政府议事协调机构 119 个、行政执法队伍 5 个,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能不断提升。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提请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 11 项,审查备案规范性文件 20 件,高质量办结市人大代表建议 110 件、政协提案 116 件。坚决扛牢全面从严治X责任,严格落实中央XXXX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抓源治本举措不断强化,审计、统计、财会和行政执法监督协同发力,一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彻查彻改,政府系统X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真措实举为基层减负,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干字当头、实字托底的鲜明导向树得更牢,明规守矩、明责履职的纪律之弦绷得更紧,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劲头氛围更足更浓。
回顾一年来的发展,既有量积质变的阶段成果,也有对标争先的点线突破,更有利民厚生的久久之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X派、工商联、无X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中央、省在平单位,向驻平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向倾情帮扶我市的天津市河西区、武清区、津南区,中投公司、南开大学和省直部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平凉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平凉发展正在走爬坡路、行顶风船,发展不足仍是全市最大实际。经济运行抵御风险的韧性不强,投资面临扩增量、优结构的双重压力,产业链深度延展不够,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缓慢,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县域经济体量偏小,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债务化解持续承压,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优质公共资源供给还有短板,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专业素养有待转变提升。这些问题重要而紧迫,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025 年重点工作
2025 年是“ 十四五” 冲刺收官、“ 十五五” 谋定起势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平凉实践的关键之年。站在承上启下的历史节点,让我们倍受鼓舞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陇原大地的特殊牵挂、勉励期许和战略擘画,为我们提标奋进高质量发展举纲定题、再谱现代化建设新篇领航定向;省委、省政府量身赋予平凉打造“ 三区一城市” 的责任使命,放眼“ 全省、西北、西部、全国” 层层递进,聚焦“ 创新、样板、先行、先进” 节节攀升。只要我们擎旗而进、循道而行,全市发展就一定能扬帆远航、制胜未来。让我们倍增信心的是,平凉正处在国
第 4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