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湘潭日报/2025 年/1 月/27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4 年 12 月 23 日在湘潭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湘潭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李永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24 年工作回顾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和湘潭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X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坚强领导下,锚定“ 三高四新” 美好蓝图,扎实开展X纪学习教育,把握“ 十个统筹”,实施“ 八大行动”,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化债,顶住复杂严峻外部压力,攻克转型发展重重困难,战胜超历史极限洪灾,较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发展态势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6.7%,进出口总额增长 5.25%,均好于全省、排名前列。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 17.4%,收入质量保持全省第一。
——发展动能进中向新。 科技创新能力再进一位、 全省第二,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3.1%、创历史新高,技术合同成交额占 GDP 比重 12.8%、规模全省第三,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 64.2%、高于全省 10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29.9%,高于全省 16.2 个百分点。
——发展环境持续向优。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全省第一。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
12.8%,全省最低。减税降费退税 25.9 亿元,兑现“ 三不拖欠” (1),尽最大努力清欠企业账款。营商环境评价跻身全省第二,连续四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大抓落实督查激励表扬。
——发展成果普惠共享。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财政民生支出比重保持在 70%以上,困难群众和残疾人救助保障逐年提标。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成效显著。23 项省重点民生实事、17 项市守护安康民生实事全部兑现。杨梅洲大桥通车,下摄司大桥合龙,“ 半拉子工程” 变“ 惠民工程”。
主要做了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驱动“ 三驾马车”,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好“ 先手棋”,打好“ 主动仗”,全力以赴稳增长。兴项目、稳投资。争取国省政策试点 21个、各类资金 351 亿元。24 个“ 两重”“ 两新” (2)项目获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123 个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开工建设,35 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全省第一,
550 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年度投资超额完成。招大引强“ 湘商回归” 项目 131 个、“ 校友回湘” 项目
176 个、“ 三类 500 强” 项目 18 个,其中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130 个。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70%以上。热文旅、活消费。成功举办第三届市旅发大会暨第四届潭商大会,开展“ 嗨够湘潭”促消费行动,政府发放消费补贴 2.29 亿元,支持以旧换新汽车超 8000 辆、家电超 10 万台,发放“ 文旅一卡通” 2.7 万张,多措并举拉动消费 25 亿元。打造省级消费新场景、集聚区 16 个,组织“ 文旅体消费季” 等活动 300 余场次,接待海内外游客 5301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514 亿元,留宿率增长 14.2%。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7.5%,快于城镇 0.9 个百分点。韶山市入选中国研学旅游优秀目的地标杆城市,岳塘区进入全国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万楼· 青年码头荣
第 1 页 共 12 页

获中国文旅先锋奖。融产贸、扩开放。出口收汇率 119.7%,高于全省 30 个百分点。“ 综保区+”跑出加速度,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湖南)湘潭产业园取得新突破。湘钢成为全省首家年进出口超百亿元生产制造型企业,吉利、江程进出口超 50 亿元,韩国 OSTech 半导体智造基地、台资上海冠龙基地启动建设。湘潭至东盟铁海联运班列成功开通,“ 中欧班列”“ 湘粤非”“ 湘俄速航”加速打通,非洲、东盟海外综合服务中心创新建设,外贸“ 朋友圈” 扩至 200 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有效实施“ 三改一扩”,产业发展加速转型升级。支持存量优质企业技术改造、数字化改造、绿色低碳化改造、扩大有效产能,完工投产项目 115 个、在建 113 个,新增年产值 170 亿元,新型工业化十大项目加力推进,“ 三优三特” 产业集群加速发展。链群进阶。电机电控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晋升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国”字号实现“ 破零”。新增省级产业集群 3 个、达 5 个,“ 省” 字号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产业升级。钢铁产业“ 产品往高端走、产业链往下游走”,湘钢保持千亿级营业收入规模,优特钢本地销售率达 10%、比去年翻了一番。汽车产业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从乘用车向商用车、从汽车向车用新能源电池“ 一路疾驰”,吉利新能源轻型商用车实现量产,各类整车年产量达 32 万辆。新能源材料产业巩固市场优势,湖南裕能磷酸铁锂出货量全国五连冠、占据国内市场“ 半壁江山”。电子信息与智能终端产业链产值增长 58.7%,蓝思科技产值破 250 亿元。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产值迈上 30 亿元台阶,医疗器械省级审评核查分中心挂牌、审批实现“ 湘潭办”。企业蝶变。新增
上市辅导备案企业 1 家、湖南股交所挂牌企业 25 家。新增智能制造企业 143 家、生产线(车间)
235 条、工位 1380 个,“ 上云上平台” 全省领先。湘钢智慧工厂入选数字中国建设首批典型,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获全球首座风电行业灯塔工厂认证。
三是深度促进“ 四链融合”,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科技创新“ 133” 计划(3)加快实现,高校、企业两个人才“ 蓄水池” 优势彰显,科技—产业—金融紧密耦合、良性循环。围绕产业链转化创新链。钠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工程、碳基传感芯片、镁基新材料等领域院士专家成果纷纷在园区转化落地,中南大学新能源材料成果转化雨湖基地开工建设。水下电声转化综合试验场实现湘潭国家级重大科研装置零的突破。专利审批效率中部地区领先,发明 22 天、实用新型 4 天、外观设计 2 天授权。地方立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两张清单”
(4)谱写校地合作新篇,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成果转化指数分别居全省第 4、第 6、第 7。“ 双进双转” (5)入选全国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围绕产业链激活人才链。积极探索“ 编制在高校、服务在企业” 校企人才共引共享模式,促进在潭 300 多家企业与百余所高校建立合作,20 多所院校为 200 多家企业开设订单班、特派常驻专家。培育各类高技能人才 1500余人。设立“ 湘潭工匠日”。全省首批首席技师共 7 人、湘潭占 5 席,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再添 3家、达 22 家。围绕产业链配置资金链。制造业贷款增长 18.2%,占全部贷款比重提高 1.6 个百分点、达到 13.2%。重点产业链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69 个基点、达到 3.74%,降幅全省第一。新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6.39 亿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 17.39 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贷款授信 51.4 亿元、全省第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研发投入增长 9.8%,每万户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达 230 家、全省前二。新增千智机器人等国省专精特新企业 86 家、达 366 家,金铠新材料等国省单项冠军 15 家、达 36 家,威胜能源等国省创新平台 36 家、达 305 家,华研实验室等省创新型中小企业 122 家、达 415 家,规模稳居全省前列。宏大真空等 4 项技术装备产品获省首台(套)认定。华芯医疗联合埃普特“ 揭榜挂帅” 省先进制造业关键产品。
四是坚持用好“ 关键一招”,改革发展蹚出治理新路。围绕化债等中心工作,抓好战略性、牵引性重大改革,努力破解深层次制度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财政改革向“ 严” 深入。零基预算全面铺开,过“ 紧日子” 成为习惯,压减收回非刚性支出近 1 亿元,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分类管理,大事要事动态保障,项目建设严管严控,地方债务动态监测穿透至村一级,牢牢守住了“ 三保” (6)、付息和不新增隐债三条底线。园区改革向“ 新” 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进出口增速等“ 五好” 园区评价指标全省前列,湘潭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 11 个
第 2 页 共 12 页

月全省第一。8 个省级及以上园区精简机构 25.3%、人员 48.3%,湘潭高新区完成社会事务移交省级改革试点。园区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政府协议收回盘活低效工业用地” 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国企改革向“ 实” 转型。国资监管大格局加快构建,“ 放、管、禁、服” 一体发力。城发集团作为市本级唯一承债主体,聚焦“ 城市综合运营商” 主业,整合港口、水务、集中供能资源,实现营业收入 46 亿元,债券发行利率降至 2.4%,债务成本从改革前 5.84%降至 3.39%。电化产投深耕新能源、新材料及相关产业生产投资,实现利润 4.97 亿元,子公司电化科技入选全国国企改革“ 双百标杆企业”。潭城融资担保集团增资至 70 亿元,获 AAA 主体信用评级。县市区融资平台总数从 9 家压降至 5 家。债务成本向“ 低” 运行。一系列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 组合拳” 成效凸显,穿透后全市地方债务中银行资金占比 90%,市本级达 92.68%、利息负担减轻近一半,节约出一个本级财政。化债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正在冲出隧道、迎接曙光,我们将有更多精力放到抓发展惠民生上来。
五是协同融合一体推进,区域发展迈出新的步伐。融入大局、服务全局,找准坐标、借位错位,城乡发展格局、空间、能级不断提升。长株潭一体化全面推进。省重点、市十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长株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建成运营,仰天湖国际峰会中心文旅首开区启动建设,吉利汽车职院迁址开学,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规划调优,一力物流等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九华通用机场获批,城轨、地铁、融城公路更加通达。288 种电子证照互通互认,200项政务事项跨市通办。绿心地区林相改造 1.9 万余亩。城市品质内涵不断提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发布,新城核心区、重点专业示范园区城市设计完成。211 个老旧小区改造一新,967 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建设提质口袋公园、街头游园 12 处。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 22 个,实现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80%目标。县域经济特色发展。湘潭县配套发展长株潭装备制造和轨道交通产业,槟榔企业加快转型。湘乡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化工园完成扩区,长株潭动力电池和储能材料生产基地加快打造。韶山市完成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红色研学溢出效应持续扩大,带动规模以上文旅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倍增。
六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农”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用好“ 千万工程” 经验,创新推动各类要素加快向乡村流动。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保障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耕地“ 非农化”“ 非粮化” 强力整治、有效遏制,年度净流入率居全省前列。粮食播种面积 258.8万亩、总产量 121 万吨。生猪出栏 303 万头,市场供应总体稳定。建成高标准农田 10.2 万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整治小水源 2600 处、河道渠道 6142 公里,新增蓄水能力 572 万立方米。水稻、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 87.4%、88.6%,均排名全省前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监测户风险消除率全省第一,“ 稻菇轮作 一亩脱贫” 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乡村产业规模提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 3.7%,全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新增国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8 家。中南地区肉类加工示范区挂牌运营,湘莲产业年产值达 127 亿元,“ 韶山红” 入选全国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案例。乡村治理更加完善。村庄规划一村一图送下乡,村民手上有图、心中有底。推行“ 五清五净五美” (7)标准,90%行政村“ 垃圾不落地”。建立村级债务“ 六个严禁” (8)清单,“ 一村一策” 化解债务。
七是持续攻坚减污降碳,绿色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重点推进减污降碳十大项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新成效。顺利完成接受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任务。 “ 厂网一体、按效付费” (9)新模式每年可节约污水处理服务费近 5000 万元。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区 24 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 92%、100%。韶山灌渠等绘就“ 美丽河湖” 新图景。绿色低碳发展呈现新气象。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12.3%。分布式光伏“ 可建尽建”。城镇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全省前列。公务用车启动新能源替代,清洁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出租车占比分别达 100%、85.3%。组建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落地全省首批排污权抵质押贷款,绿色贷款增长 11.2%。
第 3 页 共 12 页

八是努力回应群众关切,民生福祉更加可感可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改革试点、政策集成激发社会民生事业活力,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业服务更加充分。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全面推进,来潭留潭大学生就业创业 1.6 万人,返乡创业市场主体新增 9814 个、带动就业 2.8 万人。圆满举办全国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社会保障更加温暖。社保参保扩面提质。 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建设。 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843 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 1541 户,乡镇敬老院安居改造 16 所。“ 两癌” 免费筛查取消户籍限制、面向常住妇女。为 2300 余名农民工追讨欠薪 2800 多万元。教育品牌更加闪亮。“ 我的韶山行” 红色研学提质升级,日均承载能力由 2000 人提升至 4000 人,“ 1+3” 课程体系(10)呼应新时代,全年接待研学学生 43.24 万人,从始发至韶山全程护航,带动社会化研学 90.29 万人,实现零事故、零投诉。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名列前茅。普通高中新增学位 3550 个,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持续优化。湘潭科技职业学院顺利组建,市工贸中专“ 楚怡” 项目投入使用。湘潭大学复校 50 周年,五秩峥嵘、薪火赓续。特教与医疗、康复融合发展。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推进,获表彰“ 全国模范教师” 1 人、“ 全国优秀教师” 2 人、“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 个。医疗保障更加完善。长护险受益家庭超 4000 户,医保按病组付费实现全覆盖,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价格分别下降 53%、69%,人均住院费用下降 3.3%。城市医疗集团稳健发展,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面铺开,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 67%。三级医院实现床旁一站式结算,出院手续办理时间缩短 68.57%。市六医院(六颐苑)获授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文化供给更加丰富。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毛泽东青年时代活动旧址、陈赓故居、文庙、韶山李氏宗祠等一批革命文化、湖湘文化遗址得到保护利用。市图书馆东方红分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新空间投入使用。
九是共建共治平安湘潭,本质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 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转化为“ 事事心中有底” 的行动力。防汛救灾众志成城。数千民兵闻汛而动,八方力量疾速驰援,与险情斗争、和时间赛跑,成功处置涓水决口险情,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第一时间复盘总结经验。模块化构建防汛抢险、森林防灭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等三大应急指挥体系,平战结合常态化推进应急演练,库坝实时监测调度,湘江城区段堤防提质改造 38.5 公里。安全生产枕戈待旦。健全“ 三查一曝光” (11)“ 暗访先行+专家随行+一单四制(12)” 等机制,动态排查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立法规范住宅小区电动车管理,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分别下降
13.4%、21.4%,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湘乡市有效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经验全国推介。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发展中的风险难题,步步高股份成功重整、涅槃重生,湘乡村镇银行顺利“ 村改支”,“ 保交楼” 任务清零,“ 保交房” 交付率高于省定目标,信访“ 清源行动” 取得实效。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分别下降 15%、44.4%。雨湖区扁平化治理模式入选中国基层领导力典型案例。
这一年,我们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X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自
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348 件、政协委员提案